皇宫内,唐高祖李渊正与群臣商议国事。突然,内侍匆匆入殿,跪地禀报道:“陛下,隋将罗艺遣使上表,愿率渔阳、上谷等郡归顺我朝!”
李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抚掌笑道:“罗艺乃隋朝名将,若能归顺,实乃我大唐之幸!”
罗艺出生不详,卒于627年,字子延,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将领,出生于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三原西),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是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荣。罗艺自幼习练武艺,勇敢善战,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因多次立下军功,官至虎贲郎将,驻守涿郡(即幽州),隋唐涿郡治所设立在蓟县,即现今的北京市西南城区,核心辖区包括现今的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东北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
在明末清初作家袁于令的小说《隋文遗史》和清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罗艺被描绘为北齐勋爵,不肯臣隋,统兵杀到幽州,结连突厥可汗,隋朝招安后,罗艺率雄兵十万镇守幽州。不过,这是小说体裁的艺术加工。正史中真实的罗艺凭借过人的勇武,在隋末大乱时,夺取了涿郡作为根据地,自称幽州总管,成为河北地区的一大势力。
几日前,穷途末路的宇文化及为稳固自己几近消亡的实力,在招揽四方豪杰时,曾派使者前往幽州,试图招降罗艺。
宇文化及的使者趾高气扬地走进罗艺的府邸,高声说道:“罗艺,天下已归我主宇文化及,何不早降,共享富贵?”
罗艺听后,心中不免觉得好笑,弑君之臣,还有何脸面四处笼络人心,便冷冷说道:“我乃隋臣,岂能降贼!”
说罢,他拔出佩剑,一剑斩下使者的头颅,鲜血溅满厅堂。他转身对众将说道:“宇文化及弑君篡位,罪不容诛!我罗艺誓死不与此贼为伍!”
随后,罗艺下令为隋炀帝发丧,全军披麻戴孝,哀悼三日。他站在灵堂前,望着炀帝的灵位,心中悲愤交加:“陛下,臣虽无力回天,但绝不会与弑君贼子为伍!”
不久,窦建德和高开道也分别派使者前来招降罗艺。窦建德的使者恭敬地说道:“罗将军,我主窦建德仁义爱民,天下豪杰纷纷归附。将军若能加入,必得重用。”
高开道的使者也争着说道:“我主高开道雄才大略,正需将军这般人才共谋大业。”
罗艺冷笑一声,拍案而起:“窦建德、高开道,不过是草寇而已!我罗艺岂能与贼寇为伍?”
他转身对众将说道:“我听说唐公李渊已平定关中,人心所向。他才是我的真正的明君,我必将归顺于他。谁敢劝阻,立斩不赦!”
众将闻言,纷纷抱拳应道:“愿随将军,共投明主!”
恰在此时,抚慰大使张道源奉唐朝朝廷之命前来安抚山东地区,途经幽州。罗艺得知后,亲自出城迎接。两人相见,罗艺直言不讳地说道:“张大人,我已决心率幽州之地归顺唐朝,不知可否代为引荐?”
张道源笑道:“罗将军深明大义,实乃天下苍生之福!我定当禀明陛下,为将军请功。”
罗艺心中大定,当即上表归降,与自己占据的渔阳、上谷等郡一同归顺唐朝。
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大喜,下诏任命罗艺继续为幽州总管,封为燕王,赐姓“李”,并赐以金银绸缎,以示嘉奖。
罗艺成为唐朝朝廷命官,他站在幽州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山川,心中感慨万千。
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薛万均说道:“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唯有唐公李渊,方能平定四海,还百姓以太平。”
副将薛万均点头应道:“将军高瞻远瞩,我等愿誓死追随!”
此时,幽州的百姓得知罗艺归顺唐朝,纷纷欢呼雀跃。纷纷激动地称赞道:“罗大人英明,此举实乃明智之选!唐公仁德,天下归心,幽州百姓从此可享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