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李密桃林兵变被杀,实乃死于自身的“羞耻心”(4 / 7)

态的发展。

张宝德也随行在列,此人素来谨慎。张宝德是李密麾下的长史。在李密决定叛唐并离开长安去收抚山东豪杰时,张宝德作为李密的部下,他注意到李密与旧部频繁密会,又见其将家眷秘密安置,再观皇上的“用心”安排,心中愈发不安。他预见到李密此行必定会反叛,因为他已经决定归附唐朝,不想再跟随李密四处流亡或遭受败亡的命运。

是夜,张宝德在驿馆中辗转反侧,终于提笔写下密奏:“李密素有枭雄之志,今得东行,如鱼入海,必不复返。臣恐其借招抚之名,重聚旧部,届时山东必乱。”

皇帝收到张宝德密奏之后,一点都不感到吃惊,李渊不但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比如派使臣将李密截回,或是派出精锐军队就地将李密截杀,反而降下敕书派一小卒慰劳刚出发的李密,并告知其留下带走的部队慢慢前行,让李密自己单人匹马回朝,然后再委以他重任。

李密率部行至距长安约200公里的稠桑(今河南灵宝西),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就在此时,皇帝李渊的使者快马加鞭送来敕令,命其即刻返回长安。

营帐中,李密展开敕书,脸色骤变,立即召来心腹贾闰甫密议道:“李渊先是允我东行,如今又无故召还。”

李密将敕书重重拍在案上,继续说道:“前日他还说'有人坚决反对,朕必力排众议',今日却出尔反尔。这分明是有人进了谗言!我若回京,必是死路一条。不如攻取桃林县,收其兵粮,北渡黄河。待消息传到熊州,我等早已远遁。若能抵达黎阳,大事可成。闰甫以为如何?”

贾闰甫闻言,神色凝重,思虑片刻回答道:“明公,皇上待您不薄。况且图谶所示,天下终将一统。您既已归顺,何必再生异心?任瑰、史万宝分据熊、谷二州,若听说你此时有变,朝发夕至。即便我们攻下桃林,也来不及集结兵力。一旦被定为叛逆,天下之大,何处可容身?您不如暂且奉诏返回,以示忠心,待来日再图山东不迟。\"

李密听后勃然大怒,斥责道:“李渊以我与周勃和灌婴之流并列,这是在羞辱我,我岂能忍受!”

李密之所以说李渊将他与周勃、灌婴同列是一种羞辱,是因为周勃和灌婴是西汉初期的名臣,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来在吕后去世后,他们联手铲除吕氏势力,拥立汉文帝,成为功臣中的功臣。而李密则认为自己有着与生俱来的领导才能和显赫的家世,不愿意被视为普通的臣子,尤其是与那些在他看来是草根出身的功臣相提并论。同时,他对李渊的安排感到不满和失望,认为这是对他才能和地位的贬低。

李密接着愤慨道:“谶语“李姓为王”所示,天命在我。李渊至今未能杀我,还让我东行,正说明我是王者不死!即便唐朝平定关中,山东终将还是归我所有。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你是我的心腹,为何如此畏首畏尾?若不与我同心,我先杀了你再走!”

贾闰甫泪如雨下,哭诉道:“明公您虽应图谶,但近来天时人事已变。如今天下大乱,人人自危,强者称雄。您初来乍到,谁会听命?自翟让之事后,众人都说您背恩忘本,谁还肯将兵权拱手相让?他们必会担心您夺权,反而抗拒。一旦失势,何处容身?若非深受明公大恩,我岂敢直言!望明公三思,只怕大福不再。若明公执意如此,贾闰甫甘愿以死相谏!”

李密听后,更是怒不可遏,拔刀相向,立即就要斩杀贾闰甫。

王伯当等人急忙劝阻,贾闰甫才得以脱身,随后他找到时机逃往了熊州暂且不提。

王伯当则继续劝道:“义士之心,不以存亡易节。明公若执意东行,伯当愿与您同生共死。只是此举恐无益于事。”

然而李密心意已决。这个曾与李渊争天下的枭雄,终究难逃命运的捉弄。稠桑之夜,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转折点。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