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李世民力排众议拒撤军(2 / 4)

巨型抛石机(炮)的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易杠杆抛石装置,其核心原理始终如一,即利用杠杆与配重的巨大势能转换,将石弹抛向远方。

早期的炮架结构粗陋,主要依赖人力拉拽固定在杠杆短臂上的绳索(称为“梢”

),利用数十人同时力将长臂末端的皮弹兜甩出,这种“拽索式”

炮虽能将十余斤石块投出百步,但射程与威力极不稳定。

抛石机(炮)真正的技术革命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冶金工艺提升与大型工程经验积累,工匠们创造了划时代的配重式抛石机,在杠杆短臂端悬挂数百斤至数千斤的巨石或铁箱作为配重体(称为“压石”

或“炮石”

),通过精巧的绞盘与释放机构控制能量爆。

当操作手斩断固定长臂的钩锁时,沉重的配重箱骤然下坠,驱动长臂末端的弹兜以雷霆万钧之势扬起,将石弹沿抛物线轨迹猛烈抛射。

这种设计不仅大幅提升投射重量(可达百斤以上)与射程(三百步开外),更使弹着点精度显着提高,成为攻坚利器。

唐代的巨型炮在结构上臻于成熟,其主体框架由粗大松木榫卯构筑,高达三至五丈的炮架需深埋地中以防后坐力倾覆。

关键部件“炮梢”

(杠杆)选用弹性与强度俱佳的山桑木或榆木整料制成,长梢与短臂的长度比例严格遵循“四至五比一”

的力学法则,以确保配重下坠时能最大化转化为抛射动能。

巨型炮弹兜以双层牛皮鞣制,四角以铁环紧扣梢末皮索,装填时需十余名壮士以绞车拖曳梢头下压,待卡入铁制“牙”

(扳机)后装入石弹。

最令人惊叹的是配重系统的演进。

为平衡更重的弹体,工匠以铁箍加固巨型木箱,内填碎石、铁渣并以灰浆浇铸成整体,部分巨炮配重甚至过万斤。

当战场指挥官挥旗下令,力士以巨斧斩断牙绳索,配重箱轰然坠落,炮梢呼啸着撕裂空气,石弹裹挟风雷之声砸向敌军阵地或城墙,这种毁天灭地的力量,使“将军炮”

成为中世纪战场上的终极威慑。

到了宋元之际,随着火药的兴起,传统抛石机虽渐被火炮取代,但其蕴含的杠杆力学智慧,至今仍在工程机械领域闪烁着冷兵器时代巅峰工艺的余晖。

王世充守军装备的另一利器“八弓床弩”

,是中国古代工匠将材料力学与机械设计推向极致的传奇。

其雏形可溯至春秋战国的连弩,经秦汉蹶张弩(脚踏上弦)与腰引弩(腰力开弓)的演进,至魏晋时已出现多弓复合的床子弩,将两张以上强弓并列固定于木床(支架),以绞盘统一牵引弓弦,使射程突破三百步。

真正的巅峰造物也是出现在隋唐之际,军事工匠将八张桑柘木长弓以精铁构件分层叠合,弓臂交错如巨兽肋骨,整体固于丈余长的榆木炮架之上,成就了冷兵器时代令人胆寒的“八弓八牛弩”

其核心奥秘在于复合储能系统的创造。

单张桑柘弓需六石(约360公斤)拉力方能满弦,而八弓通过精密榫卯与铁箍构成联动整体,总拉力高达四十八石。

上弦时,士兵以绞车拖动三组滑轮组成的省力机构,将手腕粗的牛筋弓弦卡入青铜弩机牙口,此过程需二十名壮士合力转动绞盘,弓臂弯曲时出的“咯咯”

声犹如巨木将折。

更精妙的是箭道设计,为承受射时狂暴的后坐力,箭槽以熟铁包裹硬木制成,槽底密布蜂蜡减少摩擦。

当三棱铁镞的巨箭(箭杆粗如婴臂,长逾七尺)置入箭槽,其尾羽竟比骑兵圆盾更阔!

击瞬间才是真正的力学奇观。

弩手以木槌猛击扳机,八张强弓积攒的势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