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8 / 10)

眼中跳动着熟悉的火焰——那是三月前突袭北海郡城时,此人眼中同样的光芒。

綦公顺听从了刘兰成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兵,携带熟食,日夜兼程,突袭臧君相的营地。

快要到达时,刘兰成与二十名敢死队员先行,距离臧君相营地五十里时,看到臧君相的巡逻兵背着物资返回营地。

刘兰成和他的部下也背着蔬菜、米粮和炊具,假装成敌军巡逻兵,选择偏僻空道行进,一边走一边侦察,很快便得知了敌军的口令和主将的姓名。

到了傍晚,刘兰成等人与敌军肩并肩进入营地,背着物资在营中巡视,摸清了敌营的虚实,并掌握了敌军的夜间口令。

随后,刘兰成等人在空地上点燃篝火,开始做饭。

刘兰成将二十名敢死队员中的三名小头目聚在篝火旁,手指蘸着酒水在地面勾画部署,他拾起一根芦苇,轻轻折断,“待到三更,便如此苇——”

残茎猛地刺入火堆,爆起一团火星。

到了三更时分,刘兰成带着二十名敢死队员突然出现在主将的帐篷前,他注意到主帐前的鹿角栅栏留有豁口,守卒正用海陵土话抱怨:“娘的,说好北海富庶,怎地连口热酒都”

话音戛然而止,刘兰成的短刀已割断了他的喉咙。

他带来的敢死队见人便挥刀乱砍,敌营内的士兵毫无防备,瞬间大乱,他们一举斩杀了百余人,之后,他们将二十支火把同时掷向敌营粮草垛,火光冲天。

此时,綦公顺看到敌营火势蔓延,迅起进攻,五千铁骑恰似黑潮涌向敌营。

经此一战,海陵臧君相仅以身免,逃得一命,而他的部队被俘或被斩数千人,綦公顺缴获了大量物资、粮食和兵器,凯旋而归。

从此,綦公顺的势力大增。

后来,李密占据了洛口,綦公顺率领部众归附了李密。

李密失败后投降了唐朝,綦公顺此时与刘兰成一起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长安归附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二十六日,唐朝朝廷将李袭誉的户籍列入宗正寺(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确认其宗室身份。

前文我们提到过,李袭誉是李袭志的弟弟。

李袭誉字茂实,是隋唐时期的一位着名大臣,出生于陇西狄道(今陕西安康),后迁居金州安康(今陕西汉阴)。

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与兄长李袭志一同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

李袭誉在隋末担任冠军府司兵参军事,主要负责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等事务。

当时隋朝内外动荡,盗贼蜂起。

他曾建议当时留守长安,后又诛杀李渊的儿子、挖掘李家的祖坟、并摧毁李家宗庙的隋官阴世师据守永丰仓,放粮食赈济穷困的百姓,并赏赐战士,号召郡县同心讨贼。

然而,阴世师未能采纳他的建议,李袭誉便自行外出募兵,意图支援颓败的隋朝朝廷。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将李袭誉召入朝廷,授予太府少卿,封为安康郡公,后来又担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等职务。

在任期间,他大力推行水利建设,引雷陂水建造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亩良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李袭誉后来调任凉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他在任期间以严整着称,所在之处威肃闻名。

他所得俸禄大多分给宗亲,自己则热衷于读书写作,家中藏书丰富,达上万卷。

李袭誉的哥哥李袭志也是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曾任桂州都督,为政清廉,政绩显着。

李袭誉的家庭背景为他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史书记载,李袭誉为人正直诚实,为官清廉,喜爱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