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了唐朝,有的献城归顺,有的率领部众,相继前来投降唐朝。
刘德威是唐初着名的将领和官员,出身于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他姿貌魁伟,颇有干略,在隋朝末年随裴仁基镇压江淮起义军,后归顺李密,并奉命镇守怀州。
李密战败后,刘德威随其归附唐朝,被封为滕县公,后升任检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三年,刘武周南侵,刘德威领兵抗击,后战败被俘,不久又逃归唐朝,改封彭城县公。
武德四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东征,平定窦建德、王世充,转任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迎娶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为妻。
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又历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外调担任绵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复授大理卿,不久又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出任同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刘德威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刘德威出身于彭城刘氏,是汉宣帝三子楚孝王刘嚣的后裔。
其祖父刘轸为北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父亲刘子将为隋毗陵郡通守。
他的妻子是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儿子包括刘审礼、刘崇业和刘延景。
刘德威的孙女是唐睿宗李旦的原配妻子,被追封为肃明皇后。
刘德威在唐朝初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赢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赏识,成为了唐初的重要人物。
贾闰甫和高季辅是唐初两位重要的官员和谋士,他们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挥了重要作用。
两人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和时政评论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贾闰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卒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贾闰甫是隋末起义军领李密的谋士,后曾劝李密不要叛唐自立,但未被采纳,反而险些被杀,逃往熊州。
李密失败后,贾闰甫归顺唐朝,任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
他在唐朝初期继续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高季辅(596年-654年),他在隋末参与农民起义,后与李密的部下李育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
唐太宗即位后,高季辅任监察御史,后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正直清廉着称。
在唐高宗时期,高季辅任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高季辅多次上书言事,提出多项有益的建议,如提拔正直清廉的官员、减少徭役、抑制奢靡之风等,深得皇帝赏识。
他在永徽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贾闰甫和高季辅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忠诚和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季辅尤其以正直清廉和敢于直言着称,他的建议多次被唐太宗采纳,对唐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在于对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推动。
东都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已收到探子送来的信报,得知了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投降唐朝,他气愤地将密报掷入火盆,羊皮卷在烈焰中蜷曲成灰。
“李密旧部竟降得这般痛快”
他阴鸷的目光扫过瑟瑟抖的斥候,“传令各地,凡与唐军暗通者,诛三族!”
此时黄河之上,已任陟州刺史的李育德站在新造的战船楼舱,望着顺流而下的唐朝水师,忽然对身侧副将和侍卫笑道:“当年祖父修律法时,可曾料到律条竟不如刀剑快?”
秋风掠过河面,带着血腥气的回答散入涛声。
李育德祖父李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