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七政之务”
并不直接指的是“洛阳七贵”
。
洛阳七贵是指隋末东都洛阳的七位权贵,分别是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和赵长文。
他们虽然在当时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但“七政之务”
更多地是指国家政务和治理工作,而不是特指这七个人。
“七政”
在古代文献中常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这一解释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记载。
在古代,这五星被认为是重要的天体,其运动被用来观察和预测时节变化和人事吉凶。
在不同的文献中,“七政”
还有其他含义。
例如,有时它也指天、地、人和四时,或者特指北斗七星。
在古代文献《尚书·舜典》中提及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这是“七政”
一词最早的出处之一,其中“璇玑玉衡”
是指古代用来观测天体的仪器,而“七政”
则是指日月五星的运动情况。
如《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了“七政”
,其中司马贞索隐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
,这表明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将“七政”
与北斗七星联系起来。
因此,“七政”
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还包括了其他天文学和哲学上的意义。
在古代观念中,这五星的运行被认为与天下的气运息息相关。
它们的位置、运行轨迹等被认为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影响着世间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展。
在此份诏书中,皇泰主杨侗为了笼络李密,而引用了神圣的“七政”
之说。
由于这种说辞的特殊重要性,意志此刻需要有李密这样的贤能之士,以顺应天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李密阅毕,心中暗忖:“如今这天下,犹如一盘纷乱的棋局,群雄并起,犹如群狼环伺。
各方势力在暗地里虎视眈眈,都企图在这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皇泰主此时赐诏,莫非是盼我能出山,助力他稳固江山,荡平这割据纷争之乱象?只是我如今兵力尚有限的,若全力北伐,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然而,这或许也是我扩充实力的一个绝佳机会。
倘若能得到皇泰主的支持,我便可在这乱世中崭露头角,进而壮大自己的势力。”
思忖片刻,李密缓缓起身,整衣端帽,面向北方恭敬行礼,而后应道:“多谢皇泰主赐诏,臣定当权衡局势,全力以赴,勉力为之。”
笔者认为,李密此时的行为有些装腔作势的行为,其心思,很可能有做给皇泰主杨侗使者看的成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利益考量。
先是局势使然。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互相攻伐,局势极为复杂。
李密作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领,需要在这种乱世中寻找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皇泰主杨侗虽然名义上还是隋朝的皇帝,但他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借助李密等地方势力的力量来稳固局势。
这种道理,李密自是一目了然。
所以,此刻的李密心中自有自己的“小算盘”
,借助诏书扩充实力不妨是个上上策。
皇泰主赐下诏书,赋予李密匡佐七政、指挥北伐的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密提供了合法性和号召力。
李密深知,虽然当前自己的兵力有限,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