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远离本土,粮草的供应极为艰难,且长途行军,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若是那贼军来此挑衅,尔等切不可轻举妄动。
待我痊愈之后,定当率军为尔等破此贼寇,扬大唐之威。”
殷开山领命而出,心中却另有一番盘算。
他退出后,便与刘文静说道:“秦王意外染病,无法披挂上阵,心中或许是怕您无法应对这复杂战局,故才这般叮嘱。
您想想看,那薛举长途行军,得知王爷卧病,必定会在心中轻视我们。
此时,我们若能主动出击,炫耀武力,定能让那贼军心生畏惧,不敢轻举妄动啊!”
刘文静听闻,本欲劝说,但见殷开山态度坚决,且周围将领也纷纷附和,心中无奈,只得听从。
于是,唐军便在高墌西南摆开了阵势。
那一片战场上,军旗猎猎,刀枪粼粼,唐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仿佛胜利就在眼前。
薛举那边,何尝不知唐军的动向。
他暗中派出细作,密切关注着唐军的一举一动。
当他得知唐军依仗人多的优势而缺乏严密防备时,嘴角不禁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他迅调兵遣将,准备给唐军来个措手不及的突袭。
六月二十六日,那是一个阴沉压抑的日子,乌云蔽日,仿佛预示着这场战役的残酷。
突然,战鼓声、呐喊声如雷般在唐军后方滚滚传来,唐军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原来,薛举看到唐军依仗人多,后方却没有防备,便派出精锐兵力,如鬼魅般悄然出现在唐军的后方,突然动袭击。
浅水原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双方的将士们如猛虎般相互厮杀。
薛举的军队在背后突然杀出,让唐军顿时阵脚大乱。
唐军八个总管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在薛举的精锐兵力突袭之下,也渐渐力不从心。
战场上,鲜血飞溅,尸骸遍地,那惨烈的战斗画面,仿佛是地狱之门被打开,死亡与恐惧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经此一战,唐军的八个总管皆遭惨败,士兵死伤惨重,据史书记载,此次浅水原战役,唐军死亡者达十分之五六。
其中大将军慕容罗睺、蔺兴粲等将领战死,李安远、刘弘基等着名将领也被薛举擒获。
殷开山、刘文静等组织兵力虽拼死抵抗,但终无力回天,望着那惨烈的战场,心中满是无尽的悔恨与自责。
李世民在病榻之上,听到前方传来的战报,心急如焚。
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亲自率领剩余的军队撤回长安,以稳定军心和民心。
而薛举乘胜追击,一路攻下了高墌。
面对战场上那数以千计的唐军遗体,他竟下令将唐军死者收集成一座京观。
那座由唐军遗体堆砌而成的高冢,如同一座冰冷的墓碑,见证着这场惨烈的战役,也让唐朝将士们心中的仇恨与耻辱更加深沉。
回到长安后,高祖李渊得知此战惨败的原因,龙颜大怒。
刘文静等人因违背秦王之命,导致兵败,且间接致唐军损失惨重,被革职除名。
这场战役,成为了唐朝初期军事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
浅水原战役初期,李世民的军事防御策略是非常合理的,他命令深沟高垒不战的策略是基于当时双方的实际军事状况。
薛举的军队深入唐朝控制区域,后勤补给线长,而李世民的军队以逸待劳。
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不出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可以消耗敌军的士气和物资。
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战略在很多战役中都有成功应用的先例,例如韩信的井陉之战,也是先坚守等待敌军露出破绽。
此战失利,源于殷开山和刘文静未能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