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唐代四门学分为文学、史学、法学和数学四个学科,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
韩愈在公元801年被授四门博士。
在四门博士这个岗位上,他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包括张藉、李贺、贾岛等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和学者。
他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
。
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两人并称“张王乐府”
8。
张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显着的贡献。
张籍的乐府诗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作善于用完全相反的两面来描述事物,形成强烈对比,且擅长用白描手法,细腻真切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
张籍在唐德宗贞元初年的时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学习,后拜韩愈为师,学习诗歌。
在韩愈的推荐下,张籍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张籍在太常寺太祝的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期间还认识了诗人白居易,两人互相交流和切磋,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籍的一生,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教育经历和与韩愈的师生情谊,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承。
李贺(约公元7年-约817年),字长吉,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被后世誉为“诗鬼”
。
他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着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
李贺因避家讳,未能参加进士科考试,终生落魄不得志。
他曾任奉礼郎,但因病早逝,年仅27岁。
避讳制度在唐朝得到强化与完善,涉及到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在科举考试中,如果遇到与尊长有关的名讳,考生只能退出考试,表示对尊长的孝敬之意,贺在韩愈的劝说下准备考进士,但在考试前夕,因有人举报他父亲名字“晋肃”
与“进士”
谐音,李贺被迫放弃考试,最终一生未能考取功名。
韩愈对李贺因避讳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感到愤怒,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讳辨》来嘲讽那些中伤李贺的小人,表达了对于避讳制度的不满。
李贺开创了“长吉体”
诗歌,现存诗二百余,有《昌谷集》。
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等。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李贺的诗歌风格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语言悲冷凄苦,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长吉体”
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李贺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诗歌的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誉为“鬼仙之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贺的才华与遗憾,使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南园十三·其五》等,表达了他对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懑。
李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