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行走在刀刃上的宇文化及(2 / 7)

们前文讲到过,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

杨倓出生于仁寿三年(603年),他聪明好学,深受隋炀帝的宠爱,但在江都之变中,杨倓试图通过玄武门进入宫中向隋炀帝报告叛乱,但被守卫阻拦被抓,最终被宇文化及命人杀害。

除此之外,宇文化及的屠刀还挥向了隋朝朝廷中的众多官员。

内史侍郎虞世基,他在朝廷中参与政务决策,在政务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御史大夫裴蕴,负责监察百官,在朝廷的政治生态平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作为军事将领,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秘书监袁充,在文化的传承和管理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贡献;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同样是军中的重要人物;梁公萧钜,他作为皇室成员萧琮的弟弟,在家族和政治的影响力网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这些人都难以逃脱厄运,不仅自己被杀,连同他们的儿子也被一同杀害。

在当时那种混乱而血腥的局势下,隋朝皇室宗亲、外戚,不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被卷入这场残酷的杀戮之中,整个隋朝的统治阶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预示着隋朝政权即将走向覆灭的末路。

而在这一片血雨腥风之中,秦王杨浩却比较幸运。

杨浩是隋炀帝杨广的侄子,他的父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哥哥秦孝王杨俊。

秦王杨浩平时和宇文化及有来往,他或许在平时的交往中敏锐地察觉到了宇文化及的心思,在叛乱生之时,利用这种关系,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计谋,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这混乱而残酷的权力更迭和杀戮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当时隋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人性的复杂以及在乱世之中个人命运的无常。

其实,在宇文化及兵变前,江阳县长张惠绍已隐隐察觉到形势不对,现宇文化及等人心怀不轨且有谋逆的迹象,面对情况的紧急与严重,他骑上快马迅赶往裴蕴的府邸,将这一消息告知裴蕴。

江阳县隶属于江都郡,原为广陵,大业初年更名为江阳。

当张惠绍见到裴蕴后,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宇文化及等的恶行,保护皇帝的安全。

于是两人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最终决定假传诏书。

这份假诏书旨在征调京城中的士兵,让他们前去捉拿宇文化及及其同党,而后众人将在宫门会合救援皇帝。

这一计划可谓是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若是成功,便能扭转即将到来的危机局面,若是失败,便是为国捐躯。

计议确定下来之后,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马上派人去告知虞世基。

然而虞世基听闻此事后,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却对告密者的身份表示怀疑,认为其所言不实。

虞世基在朝廷之中,见多了各种阴谋诡计和诬陷之事,对于有人来报告宇文化及谋反这样的大事,他本能地觉得可能并不属实。

在他的观念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轻信这种事情,可能会引极大的乱子,并且说不定背后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此坚决压制了这一消息,不予批准张惠绍和裴蕴利用假诏书救驾的计划。

就在张惠绍和裴蕴等待虞世基回应的短短时间内,江都政变突然就爆了。

一时间,宫廷内外陷入一片混乱,喊杀声震天。

裴蕴见事态如此,不禁叹息道:“我们原本计划拉拢虞世基,借助他的力量,却终究因他而误了大事!”

虞世基得知自己的误判,懊悔不已,要前往宫中救驾,其子虞熙也要舍命陪同。

虞世基的族人虞汲虞熙说:“现在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我打算渡过长江,你与你的父亲同去赴死又有何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