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松,地势险要,城外有河流环绕,城防坚固,且城中的守军早有防备,他们依据高大的城墙构建起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两军在昌松城外拉开阵势。
战鼓齐鸣,常仲兴一马当先,率领骑兵部队对李赟军队展开冲击。
骑兵们呼啸而过,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似要将一切阻挡之物踏于蹄下。
然而,李赟的军队严阵以待,他们采用了分层防御的战术。
最前方是一排盾牌手,盾牌紧密相连,宛如一道钢铁铸就的长城,在狂风暴雨般的骑兵冲击下屹立不倒。
盾牌手后面,弓弩手们弯弓搭箭,箭如飞蝗般朝着常仲兴的骑兵射去。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金属碰撞声、箭矢呼啸声交织在一起。
在激烈的的交锋中,常仲兴因过于轻敌,指挥失利,他的部队反而陷入被动局面,损失惨重。
随着战斗的持续,李赟看准时机,命令城内的预备队立即出击。
城内守军霎时间从多个城门呼啸而出,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扑向常仲兴的大军。
面对四处袭来的奇兵猛将,常仲兴的军队阵脚开始大乱,各部队之间的协调配合被彻底打乱。
在李赟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常仲兴的军队最终战败,全军覆没,常仲兴在战斗中被生擒活捉。
从战略意义上讲,这场昌松之战对于双方而言都非常关键。
对于常仲兴所属的薛举势力而言,昌松是他们进军河西五郡的重要战略据点。
薛举此时若攻占昌松,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往河西腹地的大门,为后续进攻其他城池奠定基础。
而对于李轨来说,守住昌松则扞卫了自己在河西地区的势力范围,阻止了薛举势力过快地向西推进。
在攻城方面,常仲兴一开始企图通过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破李赟军队的防线,进而突破城墙。
但这种单纯的正面强攻忽视了昌松城防的坚固性以及李赟军队的防御策略。
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外河流对骑兵机动性的限制以及城内守军防御体系的完整性。
而李赟则巧妙地利用了城防的地形优势、守军的数量优势以及战术部署的灵活性,成功地抵御了常仲兴的进攻。
昌松战疫后,李轨想要放走常仲兴,李赟说:“今吾等殚精竭虑,奋勇作战方得擒获此敌,今若放虎归山,岂不是是资敌也,此于我何益?不如尽坑杀之,以绝后患。”
李轨说:“上天眷顾于我们,他们的主将必会为我所擒获,那么他们终将为吾所用;要是他们自己不行了,留着这些老弱残兵也不会有什么用。”
于是就放走了常仲兴。
不久之后,薛举又率军攻打张掖、敦煌、西平、枹罕等地。
薛举的军队凭借着之前积累的军事经验和强大的武力,河西郡县在抵抗无力或者战略权衡下,都被成功攻克,薛举最终完全占有了河西的土地,从而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北地区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也对当时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动荡性影响。
那么薛举势力的掠城攻地,迅扩张,会对刚起兵的李渊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后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