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更多是装饰宫院,墓室,更类似装修工人,其作品也更多被当成这些建筑的附属物来对待。
一直到汉明帝时期,才开始有专设的画院,归由少府管辖,下设画室署长,由宦官担任,秩四百石,黄绶。画室署长管理的画工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还是属于装修工人的一类,只不过专职为皇家工作罢了。
其后开始出现了一批作画专精的人才,虽然还是叫「画工」,但是艺术造诣和名字记录算是留下来了,最着名的莫过于把王昭君刻意画丑的毛延寿。
到了后汉,终于开始出现了士人画家,自此以后,士人成为画史之主体。不过后汉画家如赵歧、刘褒、蔡邕、张衡皆仕有他位,并不供职宫廷画室,并且兼综数艺,也非仅以善画名世。如赵岐官至太常卿,多才艺。刘褒官至蜀郡太守。蔡邕建宁中为郎中,工书画,善鼓琴,亦为文学家。张衡更是累拜侍中,「高才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大家所熟悉的,更是他的天文和地理成就。
正是这些社会地位及文化素养皆相对较高的士人画的出现,方才提升了绘画的品格。
到了魏晋六朝,士人画家终于成为绘画的主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绘画正式作为一门人类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书法、文学一样,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出现了专业的画论、画史,各种大家更是层出不穷。
而绘画的功用,也在这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之前的绘画,更多是知识内容,例如「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或者历史记录,「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
或者鉴诫功能,「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