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苏轼小品文《书潘衡墨》中记载,金华墨商潘衡来儋州制墨,得到的松烟很多,但是墨的质量很差。苏轼教他把炉灶与烟囱之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让炉灶再宽大一些,结果得到的松烟虽然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是墨却比以前更黑,质量更好了,这就是著名的“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由来。
顺便,传道受业解惑,创办了“载酒堂”。
载酒堂,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正式改称“东坡书院”。
表面上看,“载酒堂”是苏轼与朋友饮酒求乐的“会所”,实际上,是他以文会友、“问奇请益”、敷扬文教的地方。其中最显著的贡献,是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
此前,海南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
古代的士大夫浸淫在“诗书礼易”营造的道德世界,追求的是修齐治平的宏大抱负,在“君子远庖厨”的教导下对底层事物大多心怀不屑!
但在当时“黄口充丁”、“白骨征布”——未成年和死人都被作为征税对象的环境下,圣人之学的光辉只残留于典籍和口头,根本不会映照在朝堂殿宇和黎民众生身上。
姜唐佐本是当地学堂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位饱学之士。
他一面认真教书,一面潜心读书。
可惜几次参加科举,均屡试不第。
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并一直侍奉左右,深得苏轼真传。
姜唐佐气质不俗,文风磊落大方,错落有致,很有中州之风。
去广州应考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第二年姜唐佐带了这把扇子,前往北方赶考。
等到了汝州时,去拜会了已经摆脱贬令,赴汝州上任的苏辙。苏辙感慨万分,拿起了那把哥哥提的扇子,为姜唐佐续了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同时,苏辙告诉姜唐佐,苏轼的贬令也被解除了。但是,苏轼在北返的途中已经去世了。
姜唐佐听闻此言,如五雷轰顶。
于是,他对苏辙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要回到家乡开办学堂,把老师苏轼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
姜唐佐回到家乡,开坛讲学,终老乡里。
有了姜唐佐的破天荒,才有后来海南的人才辈出。从此以后,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与进士近千人。比如明代的海瑞是海南琼山人,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女性”的宋庆龄是海南文昌人…
很简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