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影视城?
脑子有问题!
我踏马拍个文艺片,也建个影视城?
再说了,儋州故城本身就有东坡遗址…
建个影视城干嘛?
当地官员陪同一天,聊了很多畅想,类似影视城跟海花岛文旅城相结合之类的…
沈言始终没有接话…
见沈言没有兴趣,第二天就换了俩接待…
这次顺利多了…
《载酒堂》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苏轼在儋州的三年…
苏轼到了海南,就觉得这辈子应该回不去了,大概率要死在这里了。
所以,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在写给苏辙的信中,也提到“海南万里真吾乡”。
章惇为了整治苏轼,还对贬谪后的苏轼有如下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
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
苏轼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儋州城南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
一般来说,流配之人的开销由其自费负担,与当地无涉。
但苏轼名满天下!
而且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
当然,苏轼自是苏轼,颓唐只是一时,现在自己生活了,就又开始琢磨起吃的来。
然后,非常开心。
当地人以山芋为主食,父子俩自创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糁羹”。并以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这还没完,他还大大拓展食谱。在给弟弟苏子由的诗《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中,还写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吃猪肉、鸡肉也就罢了,还熏老鼠肉、烤蝙蝠…
当然啦,苏轼不可能只琢磨吃食,据儋州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
为了传播文明,大力制墨。
当时的海南缺笔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贵。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