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时念番外一:归泉(6 / 6)

p;苏家老宅的门还是那扇朱漆门,只是门楣上的“苏宅”匾额旁,多了块新的木牌,写着“泉州民生讲堂”。

    讲堂里很热闹,十几个渔民围着个年轻人听算账,都是时民安派来的伙计。

    “时先生回来了!”

    有人喊了声,渔民们纷纷起身相迎,手里还攥着沾着海泥的渔网。

    时念摆摆手,走到角落的老位置坐下。

    那是当年她第一次给渔民讲课的地方。

    如今摆着张青石桌,上面放着本翻烂的《渔贸手册》。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手里举着张纸,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时阿婆,你看我写得对吗?”

    时念接过纸,指尖拂过稚嫩的笔画,忽然想起陆襄当年也是这样,举着字跑到她面前。

    时光好像绕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

    “对,”

    她笑着点头,“写得真好。”

    暮色漫进讲堂时,时念推开后窗。

    天井里的刺桐花开得正好,翠绿的叶片在晚风里轻轻晃,像极了苏昭当年种的那丛。

    她仿佛看见原主的父母和原主站在花前,对着她笑,眼里没有冤屈,只有安稳。

    远处的码头传来渔鼓声。

    “咚——咚——咚——”

    那是渔民收工了,正唱着改编的《渔歌子》。

    混着海浪声,漫得很远。

    时念拿起桌上的《蓝星诗词集》。

    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页,指尖在空白处轻轻写:“归泉,心安。”

    窗外的海风吹进来,掀动书页,像谁在轻轻应和。

    这来自蓝星的灵魂,终究在南齐的土地上,找到了最踏实的归宿。

    不是繁华的盛京,不是热闹的怡红院,是这片浸着原主父母血汗、藏着民生温度的故土。

    夜渐深,讲堂的灯还亮着,像一粒落在泉州湾的星。

    海风吹起,房门也被人轻轻推开,时念睡得很熟,并未发觉。

    双鬓白霜的乔娘子进屋关上窗户,又确认了一番时念的被子,这才轻手轻脚退了出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