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论出身坦然驳使臣,释文脉巧语破质疑(2 / 3)

p;  “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

    “西疆牧民最认实在做事的人,不管从前是啥出身!”

    周边小国使臣纷纷点头,小越使臣轻声道:

    “我们小越多山地,百姓也苦,若有这样贴近平民的文化,我们也愿意学。”

    北徐使臣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攥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却没再反驳。

    总不能说“百姓认不算数”,反倒显得北徐不通情理。

    南齐帝嘴角泛起浅淡笑意,对时念道:“继续展示吧。”

    “让使臣们好好看看,南齐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模样。”

    时念躬身应下,示意素心。

    素心深吸一口气,抱着琵琶走到殿中央,指尖拨动琴弦,清泠调子漫开。

    是改编版《水调歌头》,前奏加了泉州渔歌的婉转,连北徐使臣都忍不住侧耳。

    大东趁机指着模型里的海产交易场景。

    “这是泉州港的公平交易点,之前渔民海产被于明压价,现在官府按这里标的价收,渔民终于能赚着钱了。”

    晚晴则翻到文化册“民生案例”页,指着“孟姜女对应南齐徭役”的条目细细讲解:

    “我们把蓝星故事跟南齐实际结合,不是生搬硬套,是想让学子知道,经义之外,还有百姓的苦要懂。”

    晨光透过花窗,落在模型、文化册和怡红院众人身上。

    晚晴脸颊重新泛红,素心琵琶声愈发流畅,大东的讲解也越来越流利。

    他们不再因“出身”局促,因为手里的模型、笔下的文字、弹唱的调子,都是最好的证明。

    素心琵琶声刚落,殿内还留着《水调歌头》的余韵,一道尖锐声音打破缓和。

    小倭使臣放下玉如意,指尖敲着案几,居高临下道:

    “时老板说文化贴近平民,本使倒觉得,这模型过于侧重民间琐事,少了大国该有的文脉底蕴。”

    “南齐立国几百年,难道只剩粮点、蒙学这些市井场景,拿不出像样的经义典籍、金石器物展示?”

    这话一出,气氛又紧绷起来。

    北徐使臣立刻附和,端着茶盏慢悠悠道:

    “小倭使臣所言极是。”

    “文盛之会讲文脉正统,若只拿这些街头巷尾的东西,怕是会让周边小国觉得南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