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案上的文化册初稿上。
“蓝星故事-南齐案例”的对应条目越来越密,像一张织满民生温度的网。
阿福带着伙计们开始锯木头做模型,木屑纷飞间,“怡红民生议事区”的轮廓渐渐清晰。
素心和姑娘们在戏台区排练改编后的《故乡的云》,琵琶声混着歌声,漫过怡红院的青瓦。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盛京书院的周老夫子拄着枣木拐杖走进来,花白的胡须因严肃而绷紧。
他的身后跟着两个穿青布长衫的弟子,手里捧着本《南齐经义集》,一看就是来“挑错”的。
“时老板,”
周老夫子走到书坊中央,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制作的模型,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文盛之会是展示南齐文脉的庄重场合,你让伙计们做这些民间灶台、石桌的模型,岂不是显得我南齐重俗轻雅?”
“传出去,各国使臣怕是会笑话我南齐毫无底蕴!”
他身后的弟子也跟着附和:
“夫子说得对!文化信物当以经义、典籍为主,这些民间场景太琐碎,不该纳入展示。”
阿福手里的锯子顿了顿,刚要反驳,就被时念拦住。
她笑着上前,对着周老夫子拱手:
“老夫子别急,不如随我去春螺巷的民生议事区看看,再做定论?”
周老夫子愣了愣,显然没料到时念会直接带他去现场,却也没推辞,跟着时念往春螺巷走。
刚到议事区门口,就见张老汉拎着个满的菜篮走出来,见了时念,立刻笑着迎上来。
“时老板好!”
时念指着张老汉的菜篮,对周老夫子道:
“老夫子您看,这就是模型里要做的平价粮供应点的成果。”
“去年粮价涨到十五文一斤,张老汉卖一天菜都买不起半斤粮。”
“后来咱们在议事区议出联合粮铺调粮的法子,顺天府出面严禁囤货,粮价才降下来。”
往里走,蒙学班的孩子们正在念书,朗诵诗词的声音清亮。
柳明远穿着长衫,正帮老秀才批改作业,见了周老夫子,连忙躬身行礼:
“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