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乔编修疏议科举改良,怡红院助力寒门备考(1 / 4)

    翰林院编修房,案上还摊着昨日整理的青州赈灾旧档。

    泛黄的纸页上,“寒门学子因考点偏远弃考”、“策论脱离民生,空谈经义”的红色批注。

    是乔章林昨夜逐字圈画的痕迹。

    窗棂外的古槐沾着残阳,风一吹,绿叶摩擦簌簌作响。

    乔章林在案前坐下,从抽屉里取出张洁白的宣纸,狼毫笔蘸墨时,指尖还带着些微的颤抖。

    自授翰林院编修,他每日埋首旧档,见多了世家子弟借“主城考点垄断”、“命题偏向经义”挤占寒门名额的暗箱操作。

    也忘不了在怡红院时,寒门学子王思哲讲述同乡老夫子,因凑不齐赴京路费、错过秋闱的遗憾;

    更记得永州书坊里,学子们捧着《蓝星诗词集》,说“若策论能考这些民生事就好了”的期待。

    这些片段像串珠子,在他脑海里连成线,最终落在宣纸上,成了《科举改良疏》的开篇。

    【南齐取士,当以民为本。

    若寒门无门路、有才难施,纵有良才千万,亦难入朝堂;

    长此以往,社稷失贤才,民心失所向,非治国之道……】

    他提笔写下两项核心建议时,墨汁在宣纸上晕得格外清亮。

    第一项“各州府增设寒门考场”,源于去年秋闱时的亲身经历。

    他亲眼见盛京周边州县的学子,跋涉三日三夜赴考。

    有人冻病在半路,有人因延误考期被拒之门外。

    他提议在各州府县城设分考场,由礼部派专员监考、密封试卷,从根本上避免世家垄断主城考点资源。

    第二项“策论命题加民生案例”,则是受怡红院“知识平权、务实为民”理念的启发。

    主张从青州赈灾、永州书坊、泉州海贸等实际事件中取材,让学子们不再空谈“君君臣臣”的经义,而是真正思考“如何安民生、解民忧”。

    比如《蓝星故事集》里“牛郎织女”追求平等相守的故事,恰能映照南齐“民为邦本”的典籍;

    “孟姜女哭长城”反映的徭役之苦,也可引为“轻徭薄赋”的策论论据。

    让策论既有文化根基,又有民生温度,更有实用价值。

    写罢最后一笔,乔章林将疏稿仔细誊抄三份。

    一份呈翰林院掌院审核,一份送礼部备案,最后一份亲自送往皇宫。

 &nb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