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用三层青布堆叠出雪山,最外层染成黛色,绣上稀疏的枯枝。
中层衬着白绢,模拟积雪的蓬松感;
最内层贴了层薄纱,阳光透过时能显出雪的层次感,像真的雪岭连绵。
右侧搭半面土墙,墙皮故意抹得斑驳,还留了几道裂缝。
墙根堆着“灾民”用的草垛,草垛里藏着小巧的灯笼。
戏台中央的“冰面”最是巧妙。
用打磨光滑的青石板铺就,石板上洒了层薄霜,演员踩在上面能映出人影,连衣摆的褶皱、发间的珠饰都能映得分明,像极了北地结冰的河面。
“这雪山的三层布设计得巧,就是……”
王千源的指尖在图纸上的雪山处划过,眉头微蹙。
“三层布叠在一起,怕会透光,演到‘雪夜守城’时,后面的烛火照过来,会露怯。”
“不如在黛色布和白绢之间塞些棉絮,既能撑起雪山的形状,又能挡光,看着更厚实。”
“大人说得是。”
时念立刻拿起笔,在图纸上添了行批注。
“再在最外层的枯枝上粘些碎棉絮,像积雪压在枝桠上,更显北地的荒寒。”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从土墙的高度到灯笼的亮度,从青石板的滑度到演员的动线,聊得格外投机。
阿福在旁看得咋舌,悄悄拉了拉身边伙计的袖子,眼神里满是“没想到念姐连搭戏台都懂”的惊讶。
“瞧瞧,咱们念姐多厉害!”
工匠们的动作极快,得了王千源和时念的指令,立刻分工忙活。
有的劈木搭土墙,有的缝补青布雪山,有的打磨青石板。
时念踩着木梯爬上临时搭的高台,往下望时,见王千源正指挥工匠调整土墙的角度。
“再往左挪半尺!要让草垛里的灯笼光刚好照在土墙的裂缝上,不能偏!”
那“裂缝”是时念特意要求留的。
她借用的现代剧场的灯光设计,不管是千百年前的灯笼,还是现代的聚光灯。
“光影讲故事”的道理,从来都是一样的。
“时老板这冰面的法子,倒是省了不少事。”
王千源仰头朝高台上的时念喊,手里的墨斗线在阳光下绷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