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半夜进村打探孔(1 / 3)

倒斗 平川 2030 字 12天前

    “村子里?”

    程涛和孙把头都有些惊讶。

    但观察了片刻后,又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之前他俩受各自的经验影响,压根就没往这上琢磨,现在经我一提醒,再加上是从高处俯瞰,很快就发现,整个村子确实是分布在一处略高的土台上。

    再有就是,从村子到河岸的距离,也和我说的标准相符。

    不近也不远,恰好三百米左右。

    实际上,这个距离对比房山的燕墓要近一些,不过和房山地区相比,赤峰的地下水位也更低,距离近点儿也就无伤大雅了。

    这里大家可别觉着古人笨,不会考虑地下水问题。

    我们的老祖宗,最迟在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1046年),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地下水位概念,会在建造的时候调整墓葬深度,巧妙的利用或避开地下水。

    比如侯家庄殷墟王陵中,经考古发现,殷墟大型墓葬的腰坑深度,距离地表普遍在十一米到十四米之间,刚好穿透地下水,这是因为腰坑葬法在当时最为流行,需要做到“腰坑深及黄泉”,这样去阴间才方便。

    再比如1994年的临猗双塔地宫被盗案,那还是一群专搞佛塔的选手们干的。

    那年这伙人先搞了仁寿寺塔,挖出了鎏金银棺和绿釉舍利瓶,接着又瞄上了双塔的西塔,他们通过下水道作掩护,隔着一条街开始干,打了足足四十米长的盗洞,岂料到了塔下,却没找着地宫。

    当时他们以为挖偏了,就围着塔基转圈打洞,最后甚至不惜用上了炸药。

    要知道,佛塔可不是古墓,塔基上方是有几十米高的砖塔的,如果不是炮工活极度过硬,拿捏的恰到好处,很容易当场就把佛塔炸塌喽。

    可即便如此,居然还是没见着地宫。

    于是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塔下根本啥也没有,拍拍屁股就走了。

    直到几天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底下水位上升,不仅泡塌了盗洞,还在地底下引发了塌方,旁边双塔小学的老师注意到,系在西塔和宿舍中间的晾衣绳突然被拽紧了,然后才惊讶的发现:

    卧槽!塔怎么歪了?!

    那么,双塔下到底有没有地宫呢?

    答案是有,只是不在正常的深度(三到五米)。

    案发后文保人员清理时发现,西塔地宫距离地面仅有一米多深,居然就在盗洞的正上方!

    因为早在千年之前,古人建造地宫时就发现,如果将地宫置于正常深度,一到夏季就会被水泡,所以就将地宫的位置抬升,不但避过了最高地下水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