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肖承功的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工作……(3 / 6)

长,刘书记,各位领导好。我们是港城兴业国际諮询公司的项目组,受肖区长委託,关於《国际煤化工產业调查报告书》的最终匯报,我们按时抵达。”

肖承功起身握手:“辛苦了,张总监。时间刚好,请坐,一起听听孙教授的结论,然后你们补充国际视角。”

兴业国际的张总监团队迅速落座,打开笔记本电脑。在孙教授结束匯报后,张总监接过了话头,他的普通话带著港味,语速很快,信息量巨大:

“肖区长,各位领导。我们这份报告,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煤化工强国(德、美、南非)的技术路线、市场现状、政策环境和未来趋势。

核心结论与孙教授团队高度一致:煤化工是煤炭资源地区转型的战略选择,但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

国际巨头如巴斯夫、沙索(sasol),其成功秘诀在於: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一体化的產业链布局、严格的环保標准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

他调出几张对比图表:“我们特別分析了几个与万盛资源条件(依赖外部中低质煤)相似的海外转型案例。

成功的,无一例外走的是『產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强力引导、聚焦细分高附加值產品(如特种蜡、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特定溶剂)的路线。

失败的,往往是盲目上马基础大宗品(如只生產甲醇),缺乏技术消化能力和成本控制,最终被市场淘汰。”

张总监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领导:“所以,我们的建议是:起步必须高起点,聚焦技术研发和高端產品;必须捆绑电力,实现能源自给和成本优势;必须得到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护航。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两份报告,一份来自国內顶尖学府的实地勘探,一份来自国际视野的专业諮询,如同两块拼图,严丝合缝地勾勒出万盛未来的轮廓——艰难,但充满希望。

会议室里只剩下翻动报告纸页的沙沙声和沉重的呼吸。

接下来的七天,万盛区委区政府的这间朴素会议室成了思想碰撞的熔炉。

班子成员们吃住几乎都在区里,反覆研读两份报告,激烈爭论,反覆推演。

王强副区长忧心忡忡:“肖区长,刘书记,想法是好的,可这摊子铺得太大了!

煤化工、发电,还要搞研发动輒几十亿的投资啊!我们这点家底,万一有个闪失,万盛可就真爬不起来了!

不如先集中力量搞水泥建材,或者把石林旅游再做大点,稳当!”

负责財政的常务副区长赵敏也眉头紧锁:“王区长说得在理。钱袋子必须捂紧。光那两个报告就了100万美金加200万人民幣!这还只是『纸』!

后续研发合作,孙教授提的那个『產学研』计划,初步算下来又是几千万人民幣投进去!这钱砸下去,几年內都听不到响啊!

现在社会上都在说『搞飞弹的不如卖茶叶蛋』,我们倒好,反其道行之,把大把的钱往『飞弹』(基础科研)里扔”

肖承功耐心地听著,等大家把担忧都倒出来。他拿起孙教授报告中的一页,指著上面关於周边煤质和煤层气的数据:

“王区长,赵区长,你们的担心我都理解。求稳没错。

但只靠水泥和旅游,能解决我们23万人的长远饭碗吗

能支撑起『万盛』这个名字吗水泥有市场半径,旅游有季节性,抗风险能力弱。

我们脚下的煤是枯了,但綦江、南川、桐梓的煤呢孙教授说了,储量够我们干几十年!

关键是,我们不能只当『二道贩子』卖原煤!那跟过去挖煤卖煤有什么区別附加值最低,污染留给自己!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