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现在最关键在第七意识的思量,恒审思量。这个取着是最可怕的,你有志于往生,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对地方,你要对准第七意识下手。
很多人念佛在对治妄想,你根本方法就错了,妄想根本就不会滋润生死。你一天打那么多妄想,每一个妄想用佛号去压它,那你不是很辛苦效果也不好,而且你根本没有把修行放在问题上,你要找到你的盲点,真正的盲点来自于一种对三界的取着。
你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没事;打妄想,也没事,你好好地念你的佛就好,妄想你连理都别理它;但你不能让第七意识生起活动,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看好第七意识。你对娑婆世界不能执著,问题就在这里,修行的关键、关卡就在这里。把妄想放掉,业力也别管它,你只要看好第七意识,临终你就没有障碍了。你只要内心不起执著,阿赖耶识根本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就是一种沉淀式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概念,我们回归到十二因缘再来看:过去无明缘行,过去就过去了,你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做改变;未来还没有出生。我们能够掌握的是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今生能够改变的就这几支。识到受这是果报,果报你也不要费心;该快乐快乐,该痛苦痛苦,反正你认命就好了;只是短暂的生命把它熬过去就好了。
你真正的关键在于爱跟取。
但是你说一个人直接从爱下手,强人所难;一个人没有一点贪爱的东西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所以你的重心、你的思想就是:你可以爱,但不能取。这种妄想已经形成盲点,盲目的追求,这个就要注意了,抓住你生命的盲点。为什么要抓住重点?诸位我说个道理:
因为时间有限,你不能够对所有的妄想宣战,说实在你也做不到,也没有那个必要。修行人你要掌握你的问题点,要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去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哪边下手?你就很快能够改变。
所以,真正的重点在“取”。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三要述义》这本书里面讲到一个公案说,清朝的一个居士叫做王鼎实。这个小孩出生很聪明,他十二岁的时候在乡试,地方上的考试都是考第一名;后来他长大到十六岁的时候,要去中央考举人,就是中央的考试。结果考试考完没有多久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修了一封书给他爸爸。
他说我这次的生病,已经不可能用药来治了,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在经行的时候,在一个凉亭遇到了你。你来寺庙拜拜,我们两个相谈甚欢,结下一面之缘,我来投胎。他说我来投胎还有两个因素。这一封信写了很多,但是两个重点,《净土三要》的作者说他以前“修学数十载,几成大定”,差一点成就禅定。那么他为什么会来轮回呢?他说在经行念佛的时候,看到两件事情,深生爱着。
第一个,看到荣华富贵、那种大福报的人。那些官府人来寺庙上香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穿的这么庄严,旁边很多的侍从,他心生羡慕好乐。第二个,少年登科。年纪轻轻考上举人、状元,敲锣打鼓,这个人不错啊,光宗耀祖。他过去生在念佛、经行的时候,看到两个景象产生爱取了。第一个富贵,第二个功名。他没有产生警觉性,不知道那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