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远东谈判(3 / 4)

雨读完邮件,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她回复道:

    >“谢谢您的分享。这正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改变。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放下手机,她望向窗外,北京的夜色依旧璀璨。

    她知道,自己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林雨的全球教育科技合作平台项目在乌干达的本地化测试进展顺利,团队成员们也在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然而,林雨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乌干达的试点学校反馈数据显示,“虚拟朋友”在卢干达语与英语混合输入时的识别准确率已经提升至85%,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判率。王明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关,尝试引入深度学习模型来优化语言识别逻辑。他与乌干达本地的语言学家保持密切沟通,收集了大量孩子们日常使用的混合语言样本,并将其用于模型训练。

    “我们需要让系统真正‘理解’孩子们的语言习惯。”王明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道,“不只是识别,而是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李婷也在积极推动与乌干达教育部的合作。她与当地教育官员进行了多次会谈,最终达成了初步协议:政府将为试点学校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升级支持,同时组织教师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虚拟朋友”进行教学。

    “这是个重要的突破。”李婷在电话里对林雨说道,“乌干达政府愿意长期支持这个项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稳定的本地化教育生态。”

    林雨听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我们不仅要优化系统,还要让本地教师和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成为平台的一部分。”

    回到北京后,林雨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全球协作的教育科技生态系统。她召集了来自巴西、印度、印尼、南非等地的本地开发者,组建了一个多语言本地化协作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负责优化各自国家的系统版本,还定期分享经验,互相借鉴最佳实践。

    “我们不能只靠自己的团队去理解每个国家的教育需求。”林雨在一次线上会议中说道,“真正的本地化,必须由本地人来主导。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条件进行调整。”

    这一策略很快取得了成效。巴西的本地团队优化了葡萄牙语方言识别系统,使亚马逊雨林地区的识别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至95%;印度的开发者则针对当地的多语言环境进行了深度适配,使系统能够在印地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之间自由切换;印尼的团队则在设备兼容性方面取得了突破,使系统能够在老旧的平板设备上流畅运行。

    随着本地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林雨开始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如何确保这个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她召集了市场部和国际合作团队,讨论平台的商业模式。

    “我们不能只靠捐赠或政府资助。”林雨在会议上说道,“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运营机制,让这个平台能够自我成长、自我维护。”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