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常常觉得科举考试这种东西,就该是秀才、举人、进士这样一级级考上去的。但是追溯科举制度本源的隋唐时期,为何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呢?可见进士,只不过是隋唐五代时候科举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罢了。四书五经,也绝不是隋唐五代时候科举考试的唯一“大纲书”。
可以说,从科目设置上,隋唐五代比后来自宋以后进士科独大的状态要优越一些,比再后来严格限制八股考试方式的明清又优越一些。但是从公平程度、“不患寡而患不均”方面来说,从唐到宋到明清,又是逐步细化明确、以示公允的。
先代的科举,往往重实用而轻公平——那是因为隋唐时候,科举虽然产生了,但是五姓七望之类的门阀望族还没衰退,科举考试归科举考试,国家选官归国家选官。不通过科举而得以出任高官的,在朝廷中还占到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下,科举题目和考试内容是否容易避免“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公正性扯皮,并不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晚唐牛李党争当中的李德裕党,便是官僚势族出身派系的代表,到了晚唐依然逆历史潮流而动,觉得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官,实际行政上手能力不如世代门阀家族的子弟高效,结果与科举正途出身的牛僧孺党互相攻讦,朝政不宁数十年。
后来自宋以后,科举制度的设计在实用价值和社会公平价值两者之间的权衡取舍上,愈来愈重视公平,而宁可牺牲一些实用性。这其实是滥觞于五代十国时期一次次兵过如洗的屠杀洗地,把五姓七望门阀势族统统连根拔起,举荐时代的盘根错节一扫而空,把所有的贵族都打落尘泥,让所有人都回复到富不到三代的**丝或者暴发户状态,自然为“绝大多数官员都必须走科举正途才能出仕”的社会制度铺平了道路。
那么,既然科举已经是国之重器、选官的绝对主力,公平与否自然会上升到一个政府能否存续的根本上。宋的进士科独大也好,明清的八股什么也好,不就是为了进一步压缩主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操作空间,从制度上尽可能避免营私舞弊、主官专断么?
钱惟昱很庆幸,他活在一个变革转折的历史时间点。宋还没有出现,北方的五代都是军人政权,还没来得及思考科举制度的变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