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
这话传到何雨柱耳朵里时,他正在给何雨水修铅笔,听了只淡淡笑了笑,没当回事。许大茂凑过来问:“柱子哥,他们要是真跟着学,用差料做包子,会不会抢咱们生意啊?”
何雨柱放下铅笔,语气笃定:“抢不了。他们只看到我用好料成本高,却没看到我这包子的手艺——肉馅要按比例调,面要发得刚好,连蒸的火候都得掐准,这些不是随便换点差料就能学来的。”
他心里清楚,自已是国宴厨神重生,调馅、发面的手艺是旁人比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他有洞天福地囤着好食材,和堪比灵泉水的溪水更是提高味道的利器,表面上“高成本”,实际成本比谁都低。那些想偷工减料的人,做出来的包子要么发柴要么没味,就算便宜,也留不住回头客。
果然没几天,院西头的刘大爷真试着做了两笼包子,用的是便宜肥膘肉,面里还掺了玉米面,推着车去早市卖。可没卖多久就被人嫌弃:“这包子咋一股腥味?面还发黏!”没半天就剩了大半笼,最后只能低价处理给收废品的。
刘大爷灰头土脸地回来,再也不提做包子的事。街坊们这才明白,何雨柱的包子能卖得好,不光是用料实在,更靠的是手艺——没那本事,就算偷工减料,也赚不到钱。
何雨柱看着这一幕,心里没半点波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是味道和口碑,那些想靠偷工减料赚快钱的人,根本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