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准备去轧钢厂(1 / 2)

自打刘大爷做包子失败后,院里再也没人提跟何雨柱抢生意的事。他的包子凭着独一份的味道,牢牢攥住了95号院周边六个菜市场的早市客源——只要想买热乎好吃的包子,街坊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何雨柱,只有实在赶不及的,才会去别处凑活。

日子一晃就到了1953年6月,何雨柱刚满18岁,站在院里已经是个挺拔的小伙子。可他心里却没半分轻松,反而越来越焦躁——他清楚,历史的节点要到了,很快就会进入票据时代,粮、油、肉都得凭票购买,紧接着就是公私合营,私营商贩会被重点整顿。

要是再接着卖包子,一来票据时代采购食材会变得麻烦,成本也会涨;二来一旦公私合营政策落地,他这“个体包子摊”很可能被定性为“投机倒把”,到时候不光生意保不住,还得惹上麻烦。

思前想后,何雨柱做了个决定:停掉包子生意,去轧钢厂接父亲何大清的工位。

这天晚上,他把帮忙的大娘和卖包子的街坊都叫到院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工钱——每人除了当月5块钱,还多给了2块作为补偿。“各位叔伯大娘,实在对不住,这包子生意我打算停了。”

众人一听都愣了:“柱子,生意这么好,咋突然停了?”

何雨柱笑着解释:“我满18了,得去厂里接我爸的班,以后没精力管包子摊了。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多给的钱是我的一点心意。”他没提政策的事,免得引起恐慌。

大娘们虽有不舍,却也理解:“去厂里好啊,铁饭碗!柱子你以后好好干,有出息!”

送走众人,何雨柱又跟许大茂说:“以后别想着卖包子了,你也想想怎么找个合适工作,多听听你父母的意见。”许大茂连忙点头:“听柱子哥的!”

收拾完包子摊的家当,何雨柱站在屋门口望着夜空,心里松了口气——停掉包子生意虽有不舍,但能拿到轧钢厂的铁饭碗,在即将到来的政策变动里安稳立足,才是眼下最稳妥的选择。

院里人听说何雨柱要停了包子摊、去轧钢厂接何大清的班,不少人都觉得可惜——有人念叨“卖包子虽说累,可每月好歹能赚个五六十,比普通工人强”,也有人叹“以后想吃这么好吃的包子,可就难了”。他们只看到何雨柱“赚辛苦钱”的表面,压根不知道这两年多里,何雨柱早把真正的利润换成了实打实的物资。

洞天福地里,各类物资堆得像小山:新鲜的猪肉、羊肉、牛肉等各种肉,被分割成块落得紧实,白菜、萝卜等各种蔬菜储存着依旧水灵;成袋的玉米面、小麦、大米码得整整齐齐,连红薯干、土豆这类耐放的粗粮都囤了很多。市面上能买到的粮、肉、菜,他几乎买了个遍,按他和何雨水的饭量,就算坐吃山空,吃个几十年都没问题。

这天晚上,何雨柱把要去接父亲班的事告诉了何雨水。小姑娘眼睛一亮,立刻说:“哥,那我给爸爸写信说这事好不好?”

何雨柱揉了揉她的头,笑着点头:“好啊。你现在会写字了,正好跟爸爸说说我去接班的事,再说说你最近学习怎么样,让他放心。”

何雨水用力点头——自从何大清走后,每月都会准时寄来十块钱和一封信,从没断过。去年过年何大清回来过一次,还特意去贾家教训了贾张氏,当时屋里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最后贾张氏捂着脸出来,好几天都没敢跟他们兄妹俩找茬。这份牵挂,让何雨水心里始终暖着,也盼着能多跟父亲说说家里的事。

看着妹妹趴在桌上认真写信的模样,何雨柱心里踏实不少。停掉包子摊、去厂里当工人,不仅能避开即将到来的政策变动,还能拿着稳定的工资,再加上洞天里囤满的物资,他和雨水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稳。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