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反清的文武,自然也是上行下效,跟着腐化堕落。
其中最为离谱的,吴三桂给孙子吴世蕃找的政治联姻,仗着女婿是“吴周”皇帝,居然软禁吴世蕃,不许吴世蕃去衡阳登基,反而扬言应该死守云南,割据一方,也不失为又一个“夜郎王国”。
聂宇也怕出这种状况,这种打天下的初期,既不缺想做开国功臣的野心家,也不缺想要躺平享受的蠢货。
之前伪清来议和,可是就诈出了不少赞成议和的投降派。
聂宇没去处罚这些人,只是一律驳回后,给记下了小本本。
若这些人安分做事,那当然没事,堂堂汉王,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可要是贪污犯事……
聂宇想了想,又拿出已经批阅过的户部财政报表,提笔加了朱批:“户部改革简章:今后户部财政赋税,可分内库、外库,外库为国家,内库为君主……”
内容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基本都是照抄明清两朝的内外库规矩。
聂宇已经称王,算是开了历史倒车,那就必须把这屁股给提前擦干净了。不能等自己死后,还让自己的后人一通乱来,把他好不容易改革出来的成果,全都毁于一旦。
这第一步,就是正式厘定国家财政的分配细则。
明朝就是很好的现实参考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乱钱,损耗国力,严格区分了国库和内帑,国库只负责国家大事,而内帑仅为皇帝私人用度,二者互不干涉。
比如,明朝皇帝的大婚与殡葬,虽然是皇帝私事,但也属于国家大典,所以就要国库出钱承办,而内帑不用掏一分钱。
就因为这,明朝皇帝还时常与外廷官员发生用钱冲突。
明武宗大婚,下令户部运送大量金银使用,户部先是输送了三十万两银子,明武宗觉得不够,户部、给事中、监察御史就齐上阵,劝说武宗皇帝少点,大婚没必要那么多银子。
这场争端的结果是,户部咬着牙又输送了四十万两银子。
没办法,明武宗太强势了,户部干不过,而且皇帝大婚,本来就是国家大典,就是要国库出钱。
包括后面嘉靖大婚、万历大婚,户部都曾哭过穷,却都拗不过皇帝,只能乖乖出钱。
可大婚、殡葬这样的国事拒绝不了,那皇帝自己的爱好、修建宫殿什么的,户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万历年间,皇宫三大殿起火,万历要国库出钱修缮,户部则要万历自己从内帑出钱。
万历无法,只能自己开放内库。
因为皇宫是皇帝私人所有,里面的宫殿维护,太监、宫女的工钱赏赐,还有皇帝自己一大家子的饮食用度,全都是内帑来出钱。
这趟双轨制系统在明朝稳定运行了一百多年,一直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逐渐崩坏。
明末崇祯为啥那么穷,就是国家每到大灾,户部就让崇祯出内库的钱,来帮国库赈灾。
为啥国库不出钱
当然是万历把国库榨干了,导致国库掏不出钱了。
不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已经相当不错了。
聂宇不可能为后世安排好所有东西,就算安排好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制度的执行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初心。
不说我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聂宇把自己想好的预案,批注夹带在了户部的财政报表,之后便往桌边一放。
接着又随机抽取一本,是荆州府衙递来的奏事。
现在的荆州府因为是大汉的临时都城,所以荆州知府虽然还是知府官衔,但已经基本被视作大汉这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