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空虚的大明京师(3 / 3)

大殿里回荡、交织。

----

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北宋未发生靖康之变(1127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庙号是否会像明太宗朱棣一样被改为“祖”字庙号(如“成祖”)?

以下是本人的观点:

在明清以前的宗庙制度中,“祖”字庙号(如太祖、高祖)通常仅授予开国君主,象征“万世不祧”——即牌位永久保留于太庙,不因后世帝王增加而被迁出。而“宗”字庙号(如太宗)的君主,在太庙满员时可能被移入祧庙(远祖庙)。朱棣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的直接原因,是明世宗嘉靖帝(1522–1566年在位)为解决太庙牌位超额问题,确保其生父兴献王能入太庙: 将朱棣升为“成祖”,与朱元璋(太祖)并列“万世不祧”,而将血缘较远的明仁宗(朱棣之子)移出太庙。 生父兴献王以“睿宗”身份入太庙。

但其实的问题是就算没有嘉靖这件事儿,等到了嘉靖一死,那么明太宗朱棣也要给人腾地方,这种情况下,其实关系也不大,因为明太宗的后代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接后代,但是北宋就不一样了,除了第一个皇帝太祖,其他皇帝都是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的后代。

北宋太庙实行“天子七庙”或“九庙”制度,随着帝王更迭,牌位需按亲缘远近依次祧迁:

赵光义的定位:作为第二位皇帝(太宗),其庙号属“宗”,理论上可能因后世血缘疏远而被祧迁。

历史事实:北宋灭亡前,太庙未满员(仅8位皇帝),未触发祧迁需求。若北宋延续,至第10位皇帝后(约徽宗时期),可能需祧迁早期君主(如太宗)。

然而,考虑到北宋的皇帝除了太祖都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如果赵光义被迁出了太庙,那么北宋的皇帝将出现法统上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老祖宗赵光义居然不在太庙,虽然宋太宗的功绩绝对不如明成祖那样,按照正常逻辑那是绝对不可能被改为某祖,但考虑到北宋皇帝会出现宋太真那号人物,真要改了,那也毫不奇怪。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