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低头垂泪,崇祯双手颤抖,眼中挣扎万分。
良久,皇帝长叹一声:“传旨:彻查黄?死因,涉案者无论何人,一律严办。卢象升忠诚可嘉,仍掌兵部,节制九边。其余争议,待查明后再议。”
圣旨传出,朝野哗然。支持者称颂天子英明,反对者则更加疯狂。短短五日,又有二十七道奏章递上,甚至有御史联名请求“削其尚方剑,禁其入宫门”。
风暴愈演愈烈。
而卢象升并未争辩。他回到兵部衙门,闭门三日,起草《天下屯田赋税改革总议》,提出“清丈田亩、按亩征税、豁免灾荒、设立义仓”四大纲领,并附详细实施方案与历年数据对比。完成后,他亲自誊抄七份,分别送往内阁、户部、都察院、翰林院、通政司、太仆寺及崇祯御前。
他在奏疏末尾写道:“臣非不知树敌众多,然每念及怀来焦土、良乡饥民、宣府冻卒,便觉脊背生寒。若因畏惧而止步,是负苍生;若因私怨而退缩,是负初心。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江山社稷。”
奏疏送达当日,紫禁城密室中,那名青衫老太监再次点燃油灯。他展开一张新写的密信,笔迹娟秀却阴冷:
“卢象升不退反进,新政将行,士林震动。速启‘影阁’,动用‘白莲遗脉’,散布‘妖星现,卢公代帝兴’之谶。另,已在兵部档案房埋下‘与建州往来的密信副本’,静待时机。”
他吹干墨迹,轻轻折好,放入特制蜡丸之中。
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
卢象升站在兵部门前,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雨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仿佛泪水。他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不是刀剑之争,而是信念与腐朽的较量;不是一时胜负,而是千年道统的存续。
“杨义。”他轻声道。
“在。”
“明日召集各省巡按御史进京,我要亲自讲授新政细则。告诉他们??”他嘴角微扬,带着一丝悲壮的笑意,“想打倒我,可以。但先听完我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