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光阴,在京都的蝉鸣与秋风中倏忽而过。
对于蛰伏观望的满朝文武而言,这两个月却漫长得如同两个世纪。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死死盯着工部与礼部那两扇重新漆过、却仿佛弥漫着不同气息的衙门大门。
预想中的瘫痪、混乱、求援…一概没有生。
工部门前,运送建材的车辆依旧往来不绝,但秩序井然,效率似乎更高了些。
以往常见的、拿着条子等着审批索要好处的各色人等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穿着短打、带着图纸、步履匆匆的陌生面孔,他们交谈时口中蹦出的多是“应力”
、“流量”
、“配比”
等生涩词汇,眼神专注而明亮。
礼部门前,也不再是清谈阔论、吟风弄月的士大夫聚集之地。
进出之人,大多抱着厚厚的卷宗,讨论的是“仪注流程”
、“藩国文书”
、“州县学政考核”
,言语务实,节奏明快。
以往那种拖沓数月的典礼章程,如今往往旬日之内便能拿出详尽的方案预算。
一股崭新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的气息,从这两座古老的衙门里蓬勃散出来,挡也挡不住。
那些称病在家、实则竖着耳朵打听消息的工部礼部旧员们,最初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等着新人出错,等着衙门运转不下去,等着陛下不得不来请他们回去收拾烂摊子。
一天,两天…十天…一个月…
他们没有等到预想中的混乱,反而等来了一连串让他们瞠目结舌、心如刀绞的消息:
·工部都水清吏司新任主事(格物科探花,原江南民间治水能手),带人实地勘测后,力排众议,修改了前任拖延三年未能定案的潼河河堤加固方案,新方案省银五万两,工期缩短一半,防洪标准反大大提高!
方案直送御前,获陛下朱批:“善!
办!”
·礼部主客清吏司新任员外郎(实务科头名,曾随海商行走南洋,通晓数国语言及习俗),接手招待琉球使团事务,一应安排既合乎礼制,又新颖周到,深得来使赞誉,临行前特意请求觐见,表达对天朝上国人才辈出的敬佩。
龙颜大悦。
·工部虞衡清吏司(掌冶铸、工匠)新纳入的一批“格物科”
学子,改进了军器监盔甲的锻打工艺,使甲片更坚韧轻盈,测试时引得京营将领纷纷围观称奇。
·礼部祠祭清吏司的新人们,重新厘定了繁琐的祭祀流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和开支,使得祭典更加庄重肃穆,反而赢得了清流言官们的一致好评…
一桩桩,一件件,如同响亮的耳光,隔空扇在那些“荣养”
在家的旧臣脸上。
他们原本以为离了自己,衙门就会停摆。
如今才现,没了他们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磨洋工的习气和争权夺利的心思,这些充满干劲、只懂实务、唯皇命是从的“新人”
,竟然把事情办得更加漂亮!
更加高效!
那些被陛下“恩赏”
的虚职头衔,此刻仿佛成了烙在额头上的耻辱印记。
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寺卿?听着尊贵,实则连踏入原来衙门的资格都没有了!
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位置被那些他们曾经嗤之以鼻的“匠户之子”
、“商贾之徒”
、“不通经义的粗人”
占据,而且人家还干得风生水起!
悔啊!
肠子都悔青了!
王府、周府…以及其他诸多府邸内,终日弥漫着一种压抑、懊丧、又无可奈何的死寂。
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