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环境,杨开注重生态调控。
他合理规划种植密度,让蔬菜植株之间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在大棚内,他还种植了一些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如迷迭香、罗勒等。
这些植物散发的特殊气味可以驱赶蚜虫、白粉虱等害虫。
他经常对工人说:“咱们要学会利用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才更绿色健康。”
杨开的蔬菜基地安装了先进的智能监测设备,包括害虫诱捕器、气象站和病害监测仪等。
害虫诱捕器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吸引并捕捉害虫,同时能实时记录害虫的种类和数量。
气象站可以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这些参数与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害监测仪则可以通过分析蔬菜叶片的光谱特征,提前发现病害的迹象。
他每天都会通过手机 APP 查看这些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及时采取措施。
有一天,他在手机上看到害虫诱捕器捕捉到的蚜虫数量突然增加,他意识到可能会发生蚜虫灾害,便立刻安排工人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除了智能监测设备,杨开还坚持每天亲自带领工人进行人工巡查。
他们仔细观察每一株蔬菜的生长状况,查看叶片上是否有斑点、虫洞,茎杆是否有病变。
对于一些容易发生病虫害的区域,如大棚边缘、通风口附近,会重点检查。
有一次,工人在巡查时发现几株番茄的叶片上出现了一些水渍状的斑点,杨开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早疫病的初期症状。
他马上采集了病叶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害的种类和防治方法。
杨开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他引入了害虫的天敌,如赤眼蜂、草蛉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在释放天敌时,他会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大棚的环境条件,合理确定释放的时间和数量。
同时,他还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生物农药具有低毒、环保、对天敌安全等优点。
例如,在防治黄瓜白粉病时,他使用了木霉菌等生物农药,通过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对于一些害虫,杨开采用物理防治方法。
他在大棚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防止害虫进入大棚。
同时,他还利用色板诱捕害虫,如黄色粘虫板可以诱捕蚜虫、白粉虱等害虫,蓝色粘虫板可以诱捕蓟马等害虫。
在夏季高温季节,他会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
将土壤深翻后,浇透水,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卵。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杨开才会使用化学农药。
但他会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
在使用农药前,他会仔细阅读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有一次,基地发生了严重的菜青虫灾害,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都无法有效控制。
杨开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一种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在喷洒农药时,他要求工人做好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杨开深知土壤是蔬菜生长的根基,所以在种植前,他会先请专业的土壤检测机构对基地的土壤进行全面检测。
工作人员取来不同区域的土壤样本,分析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