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2章 群策群力(2 / 5)

等着李哲带技术人员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等待期间,水资源就被白浪费了。

    李哲疲于奔命,到处“救火”。他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系统,在现实复杂的农业环境中显得有些“愚蠢”。

    它无法理解老农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看天吃饭”的智慧,无法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和细微的田间差异。

    更让他头疼的是,一些老农甚至偷偷在智能阀门后面又开了口子,接上传统的土渠,想用自己的老办法浇水。

    一场无声的“技术叛乱”正在田间地头蔓延。

    李哲感到无比挫败,向老工程师诉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接受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呢?”

    老工程师看着晒得黝黑的李哲,语重心长地说:

    “小李,不是他们不接受先进,而是你的‘先进’还没有完全‘接地气’。智能系统应该是工具,是帮手,而不是取代他们经验的‘上帝’。你得想办法,让系统和人的经验结合起来。”

    这句话点醒了李哲。他不再强行要求管水员们完全听从系统指令,而是组织他们和系统“对话”。

    他让阿迪力等人记录下他们凭经验判断需要灌溉的时间和水量,然后与系统自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判断是准确的,尤其在持续晴热天气下。

    但在天气突变前,老农的经验往往能更早地做出预判。

    李哲深受启发,他决定修改程序,增加一个“经验干预”模式。

    管水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前暂停或修改系统的自动灌溉计划,但需要简要说明理由。

    这些理由和数据会被系统记录学习,用于优化未来的算法。

    同时,他简化了维护流程,配备了更易更换的模块化零件,并重点培训阿迪力等几个年轻人掌握最基本的故障识别和部件更换技能。

    慢慢地,阿迪力发现,这个“铁疙瘩”并非一无是处。

    在需要精准控水、节约用水的关键生长期,系统做得比人更好。

    而他的一些成功“干预”被系统采纳后,也让他颇有成就感。

    他开始主动研究起说明书,甚至还提出了几个优化界面显示的小建议。

    技术与人,从对抗走向了协作。这场“叛乱”平息的过程,让李哲真正明白,最高明的技术,不是彰显自身的强大,而是赋能于使用它的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智慧。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荒漠标段,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这里远离人烟,缺水少电,风沙是常客。负责该段施工的,是兵团建工师的一支王牌队伍,项目经理是一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老兵,名叫马建国。

   &n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