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9章 改变(4 / 5)

湛蓝,阳光正好。

    她知道,精神的火炬已经传递下去。兵团的传奇,必将在这一代又一代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而她自己,也将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守护好这片土地和它不朽的灵魂。

    魏全友等一批典型人物的崇高精神,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兵团内部激荡起层层涟漪。

    表彰大会的盛况通过媒体传遍天山南北,那些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事迹,持续发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

    然而,亦菲深知,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只是第一步,要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还需要更深入的机制建设和更广泛的实践融入。

    她领导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没有因表彰大会的结束而解散,反而更加忙碌起来。

    一、“精神坐标”与“实践路径”相结合

    亦菲推动兵团党委出台了《关于将兵团精神融入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意见》。

    这份文件将抽象的精神价值,细化为了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例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明确要求考察其“在艰苦岗位和关键时刻的表现”、“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情怀”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大局意识的自觉性”。

    在经济建设领域,项目评审不仅看经济效益,更要评估其“对巩固边防的贡献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效应”。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中,特别向愿意长期扎根边疆、奉献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并设立“兵团奉献津贴”。

    虽然金额不算很高,但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认同和社会尊崇。

    这些制度层面的调整,像一只无形的手,悄然扭转着“指挥棒”的方向。

    过去一些被认为“吃力不讨好”、“见效慢”但关乎长远发展和根本使命的工作,如今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

    二、新时代的“魏全友”们在涌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魏全友等老一代典型的精神感召下,一批新时代的奉献者开始在各自岗位上脱颖而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北疆的一个偏远风电项目工地上,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放弃了内地知名企业的高薪聘请,选择留在这里。

    项目地处风口,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一次,为了抢在极寒天气到来前完成关键设备的调试,他带领团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野外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手脚都冻伤了。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憨厚地笑了笑:

    “在这里,我能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每当看到大风车转起来,给边防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