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教谕借书探虚实,文萱答疑心波(5 / 8)

bsp; 指着页脚一处极不起眼、

    几乎被磨去的铅笔小字

    (实则是苏惟瑾以前用烧过的柳条炭偷偷写的)问道:

    “此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历来注疏皆言蟋蟀避寒而迁,

    乃物候之象。

    然此旁有一极小注曰‘非止物候,

    亦见民生之艰,步步退守,终无立锥’。

    此解新颖深刻,不知…出自何典?

    或是张公子有何高见?”

    她美眸一瞬不瞬地看着苏惟瑾,

    这个问题看似请教,实则暗藏机锋。

    既问出处,又问见解,

    更隐隐指向这注解是否真为张诚所作。

    苏惟瑾心下凛然,

    这赵小姐果然心思缜密。

    他略作思索状(实则超频大脑已调出相关所有资料并生成最佳应答方案),

    恭敬答道:

    “回小姐话,此乃小人昔日誊抄时,

    偶听少爷与友论诗,

    提及此句,言其字面写虫,

    实则写人。

    农人一年辛苦,至秋末冬初,

    竟如蟋蟀般,从田野退至屋檐,

    再退入户内,最后连床下之地亦被寒气侵袭,无处可躲。

    小人觉得此言极是,又恐忘记,

    便胡乱记下一笔,污了书籍,请小姐恕罪。”

    他这话滴水不漏,

    既把“原创”推给了虚无缥缈的“少爷友人”,

    点明了注解的深意,

    又解释了自己记录的缘由,还顺带请了罪。

    赵文萱眼中异彩一闪而过!

    这解释,完全契合了她对这首诗的深层理解,甚至更透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