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拿起笔,在本子上记下:制定各分厂/门店管理细则,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考虑设立“优秀员工”评选……
正当王建安思考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时,因为没有栽培任务而回到蓉城的小刘突然打来电话,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建安哥,院里的草莓脱毒组培苗技术取得突破了!”
王建安顿时来了兴趣:“哦?快给我说说!”
脱毒组培苗是草莓种植的一项高新技术,能有效解决草莓品种退化、病害积累的问题,实现种苗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
草莓繁育是另一个小组的课题,不过受王建安的拜托,小刘也一直在打听最新进度。
“你看,他们用去年你种的那个草莓品种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得到脱毒苗。
这种幼苗不带病毒,生长健壮,性状整齐,产量和品质都能比普通分株苗提高不少!”
王建安急切地问:“小刘,这技术能大规模应用了吗?成本怎么样?”。
小刘专业地分析道:“实验室技术已经成熟了,可以小规模扩繁。
成本嘛,前期投入会高一些,主要是设备和人工,但一旦形成规模,单株苗的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
而且这种苗子抗病性强,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长远看是划算的。”
王建安:“太好了,小刘,你帮我向院里问问,能不能授权我们这项技术,我们合作社愿意投入资金和场地,配合院里进行试种和推广,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尽量满足!”
小刘沉吟了一下:“我去问问看,这个技术是院里和双流联合开发的,不确定能不能授权给你们……”
王建安有点失落的说道:“这样啊……”
小刘见王建安情绪有些失落,出声安慰道:“建安哥,你也别灰心,你们李家沟和我们院是有合作关系的,院里应该会帮忙争取的。”
王建安:“小刘,那麻烦你多帮忙问问了。”
果然草莓种植还是绕不过双流这座大山,他们的资源永远是第一线的,别人拿到的都是他们漏出来的。
山城那边在尹彬拿到营业执照后,南坪新村店铺的装修工程立刻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同时,店员招聘和培训也在同步进行。
如他所说,从蓉城翠湖苑店调来的男店员小赵被任命为山城店的店长。
小赵全名叫赵卫国,二十三岁,脑子活络,吃苦耐劳,在蓉城店干了一年多,对棚鲜生的运营流程十分熟悉。
尹彬又通过劳务市场招聘了两名女工,张大姐和李姐,都是四十多岁,看着就很和气,平易近人。
尹彬看中的是她们有生活经验,对买菜做饭在行,而且本地人身份更容易和顾客拉近距离。
店铺装修期间,尹彬就让小赵带着张大姐和李姐,在临时租住的小屋里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内容除了王建安编写的那本《运营手册》外,尹彬还结合山城的特点,增加了些内容。
小赵认真记下,带着两位大姐反复练习服务用语和商品陈列技巧。
王建安虽然人在李家沟,但心一直系着山城这边。
他每周都要和尹彬通好几次电话,了解进展,并及时给出建议。
“三哥,开业前的宣传很重要,可以在小区门口发发传单,搞个‘开业酬宾,满减优惠’的活动,先把人气聚起来。”
“蔬菜品类上,初期不要太杂,主打我们最有优势的几家品种,主要是品质一定要稳住。”
“跟送货的司机交代好,山城路况复杂,一定要注意安全,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