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大棚蔬菜是棚鲜生起家的法宝,也是前期利润最丰厚的部分。
但到了五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彻底回升,露天蔬菜大量上市。
大棚蔬菜在成本上的劣势就显现出来,口感上也未必比得上应季的优质露天蔬菜。
李家沟的大棚,主要任务就转向了培育秋延后蔬菜的苗子,以及草莓等作物的育苗和部分耐热叶菜的种植,真正的果菜类大棚生产基本停滞。
这就导致了棚鲜生最吸引人的“人无我有”的优势,在这几个月里荡然无存。
虽然靠着前期积累的信誉,棚鲜生的两家店不至于门可罗雀,但客流量和销售额出现明显下滑是必然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习惯了在别处买菜的顾客,在这几个月里流失,再想把他们拉回来,就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品牌的热度和顾客的消费习惯,是需要持续维护的,断档四个月,伤害是巨大的。
王建安清楚,彭县那边凭借地理优势和官方组织,正在快速弥补技术和管理上的短板。
而棚鲜生的优势在于品牌、品质以及直达终端的服务。
如果连终端的热度都维持不住,那等于是自毁长城。
必须想办法填补这五到九月的空窗期!
这天晚上,王建安没有回家吃饭,而是让尹祥平煮了碗面送到合作社办公室。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摊开稿纸,在上面写写画画。
昏黄的光晕下,他的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下沉思。
“不能靠自己……成本太高,不划算……”他喃喃自语。
扩大李家沟本地的大棚面积来覆盖这几个月?
可行性很低。
首先,五六月份正是雨季,高温高湿,大棚内病虫害防控难度极大,投入产出比很低。
其次,李家沟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也接近饱和,盲目扩张并非上策。
“那就只能靠外力……”王建安的笔在“收购”两个字上重重圈了一下,“去找那些专门种植优质露天蔬菜的农户”
棚鲜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质、放心”。
那么,在这四个月的空窗期里,棚鲜生完全可以转变角色,从一个“生产者+销售者”。
暂时转变为一个“优质蔬菜的筛选者和销售者”。
去周边县市,寻找那些注重品质的蔬菜种植户,从他们那里定向收购符合棚鲜生标准的优质露天蔬菜。
价格可以比一般的蔬菜地头收购价高出百分之十到二十。
但要求也必须严格:品种要好,种植过程要规范,至少不能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采摘成熟度要适中,品相要整齐。
这样,虽然棚鲜生在这几个月的毛利会降低,甚至可能只是微利,但核心目的达到了:维持批发运营,保持门店客流量,巩固品牌形象。
让顾客知道,即使在夏天,来棚鲜生也能买到不比大棚菜差,甚至口感更好的放心蔬菜。
这相当于用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品牌维护费”和“客户维系成本”。
从长远看,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随后王建安连夜起草了一份简单的《棚鲜生夏季优质蔬菜采购标准(草案)》和一份《寻找合作种植户的初步计划》。
第二天一早,他就给尹彬打过去了电话,请他来李家沟商讨,就连张泽安等人也过来凑热闹。
王建安没有绕弯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随后王建安将昨晚写的草案和计划递给众人传阅。
尹彬仔细地看着,眉头也渐渐皱起:“建安,你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