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抽灌上来的河水。
有了那三十万贷款支撑,李家沟如今“财大气粗”,抽水机、水泵等设备已列入采购计划。
蓄水池的修建是项大工程。
先要人工挖掘巨大的基坑,十几个壮劳力轮流下坑,一锹一锹将泥土运上来。
基坑成型后,用就地取材的石块砌筑池壁,水泥砂浆勾缝抹实,确保牢固防渗。
池底同样用水泥硬化抹平。
进水口预先埋设管道,连接将来从山上引下的竹管或抽水机塑料管,出水口则安装阀门,方便后续接入灌溉网络。
池子旁边还特意挖了一个小的沉淀池,让山泉水或河水先行在此沉淀泥沙杂质,再流入主蓄水池,最大限度保障灌溉用水清洁,防止堵塞滴灌孔眼。
整个蓄水池修建过程足足耗费了半个多月时间。
最后是大棚主体的搭建工作。
有了之前多年搭建竹架大棚的丰富经验,社员们操作起来驾轻就熟。
依旧采用成本低廉的竹结构,但王建安优化了连接方式。
使用了更多铁丝和简易金属卡扣,显著增强了整体稳固性,以应对可能的风雨天气。
薄膜则统一采购了新式的无滴膜,虽然单价较高,但透光性、保温性和耐用性更好,长远看反而经济。
得益于后边湾整体地势经过平整和抬升,形成了自然坡度。
王建安把自己大棚那套重力自流的滴灌系统也照搬了过来。
主供水管道从高位蓄水池接出,埋设于地下。
分支管道通向每一个大棚,最终通过细密的滴灌带将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王建安现场指导大家如何精确打孔、如何利用阀门调控各区域水压,确保灌溉均匀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