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的小刘技术员已经是春节后第三趟来李家沟了。
这次他背了个半旧的军绿色挎包,手里还提着个网兜。
里面装着搪瓷脸盆、牙膏牙刷,一看就是做好了长住的准备。
“建安哥!”小刘从小路过来的,老远就看见王建安在新房子那边忙活,高声喊道。
他年纪比王建安小一岁,是杨教授带的研究生,上次来送种子时就说了,这次要来驻点,全程记录新品种的田间表现。
王建安闻声回头,把手里的铁锹往边上一插,迎了上去:“小刘啊,这么早就到了?吃早饭没?”
“吃了吃了,在乡上吃的面条。”小刘把网兜放下,喘了口气,“杨老师特意交代了,这批黄瓜和番茄是所里的重点苗子,让我一定把每个生长关键期的数据都记好。”
“放心,苗都给你照顾得好好的。”王建安领着他往育苗棚走,“上次嫁接后一直放在小拱棚里保湿遮阴,这两天刚撤了薄膜,见了几次弱光。”
掀开1号棚的帘子,棚里整齐地排列着育苗盘,嫁接好的黄瓜苗和番茄苗叶片舒展,看着就精神。
之前李家沟的番茄都是没有嫁接的,王建安一直没有找到好的砧木。
这次农科院试种的时候就有砧木。
王建安也算近水楼先得月了,和他们商量好了下半年就找他们购买砧木。
小刘立刻蹲下身,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卷尺,小心翼翼地测量子叶高度、茎粗。
又翻开叶片背面仔细查看,嘴里念叨着:“成活率看样子挺高……接口愈合得也不错……嗯,没发现立枯病迹象……”
王建安在一旁看着,心里也算踏实不少,出现问题他是能解决。
不过这是做实验,主要是收集数据,有他们在场更好。
等这批试验苗真种好了,以后合作社就不愁好种子了。
“哦,对了,”小刘记录完数据,抬起头,“杨老师让我带话,院里茄果类研究所那边又出了两个辣椒新品种。
一个是早熟的线椒,一个是肉厚的甜椒,都增强了抗寒性。
问你们这边有没有兴趣下一季也试种一点?”
“那肯定有兴趣啊!”王建安毫不犹豫,“辣椒是好东西,行情一直不差,啥时候能拿到种子?”
之前从山东拿回来的种子抗寒性一般,最终亩产比王建安预估少了一半。
王建安怀疑是他们夏季种的品种,而不是冬季大棚种的。
不过好在是蜀省,辣椒需求量巨大,所以价格不低,蓉城零售价最高的时候卖到了6块2毛钱一斤,比所有菜价都高。
“估计得下个月了,我先记下,回头给杨老师汇报。”小刘在本子上又添了一笔。
王建安把小刘带到了自家,将他安排在了以前小妹住的房间。
随后王建安又赶去蔬菜大棚那边,最近天气开始回暖,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得精心调控。
特别是那几个专门用来轮种香菜、小葱、小白菜这类叶子菜的大棚。
王建安采用了分批播种,分期采收的办法。
这边收完第一轮香菜,那边第一轮也刚好可以收获。
正忙着给新出的香菜苗洒水,就听见大棚外传来熟悉的货车声。
是尹彬又来拉货了。
尹彬跳下车,手里拿着张清单,风风火火地走进来:“建安,今天香菜能摘多少?蓉城老火锅和蜀味大饭店那边又催了,说这两天客人多起来了,香菜需求量大起来了。”
“差不多够他们要的数。”王建安直起腰,指了指靠边的几块区域,“那几块都能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