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新晋的抉择(2 / 3)

结之色,“如今侥幸登第,得蒙林公看重,赐予栖身之所,已是万幸。只盼能谨守本分,勤勉任事,于国于民,略尽绵力,余者…非昉所能及也。”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初入官场者的审慎,以及一丝被现实磨去部分棱角后的无奈。他感激林家的援手,也表明了自己愿意“谨守本分”、“勤勉任事”的态度,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变革,似乎已不抱奢望,或者说,意识到了其中的艰难与风险。

陈砚秋看着他,仿佛看到了数年前那个刚刚踏入汴京,满怀理想却又对前路茫然的自己。他理解这种心态,在巨大的现实压力和诱惑面前,能保持“略尽绵力”的初心,已属不易。

“年兄能有此心,便是百姓之福。”陈砚秋温言道,“官场虽复杂,但正需年兄这般心存社稷之人。日后若有所需,砚秋虽位卑力薄,亦愿与年兄共勉。”

这话说得诚恳,既表达了认同,也抛出了橄榄枝,但并未显得过于急切。吴昉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暖意,拱手道:“陈年兄高义,昉铭记于心。”

初次拜访,陈砚秋并未久坐,约莫半个时辰后便起身告辞。吴昉亲自送至大门外,态度比初见时亲近了不少。

离开吴昉宅邸,陈砚秋并未立刻回府,而是信步走向汴河沿岸。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河上舟楫往来,两岸商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但他的心思,却不在眼前风物之上。

通过与吴昉的接触,他大致摸清了这位新科进士的心态:感激与审慎并存,理想向现实略有妥协,但良知未泯,是可争取的对象。然而,仅凭一次交谈,远不足以判断其心志是否坚定,更无法确定在林家的持续影响下,他会走向何方。

数日后,借着一次礼部内部的小型聚会,陈砚秋又有机会接触到了另外几位被不同势力“捉”走的新科进士。

聚会设在礼部衙门附近的一处清雅酒肆,参与者除了几位礼部同僚,还有两三位在京等待铨选官职的新科进士,其中就包括了被燕王府招揽的郑獬,以及被那位致仕转运使家“请”去的周槿。

郑獬依旧是那副略带孤傲的样子,但比起放榜日那天的窘迫,此刻显得从容了许多。燕王府的背景显然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席间众人谈论诗词歌赋,他偶尔发言,见解不凡,但涉及朝政时事,则多保持沉默,或只泛泛而谈。陈砚秋注意到,他腰间佩着一块质地极佳的羊脂玉佩,形制并非市面上常见之物,倒像是宫廷造办处的风格,想必是燕王府的赏赐。

当有人玩笑般问起他那日被两家争抢的“盛况”时,郑獬只是淡淡一笑,避重就轻道:“皆是诸位大人错爱,獬愧不敢当。如今只想安心读书,等待朝廷差遣。”言语间,对燕王府的维护之意隐约可见。

而那位周槿,则显得更为活络一些。他似乎已经迅速适应了新的身份,言谈举止间,颇以能投入那位老转运使门下为荣。席间他主动向几位礼部官员敬酒,言辞谦恭,甚至带着几分刻意的讨好。当陈砚秋不经意间提起漕运事务时,周槿立刻接过话头,但所说的却不再是策论中那般犀利的批判,而是转而强调“漕运关乎国计,需稳妥渐进”、“诸多弊病,乃积年所致,非一日可除”云云,与之前判若两人。

陈砚秋心中暗叹,这才短短几日,这位曾在策论中大声疾呼“汰冗员、清蠹吏”的进士,似乎已经开始学着用官场那套“稳妥”、“渐进”的话术来包装自己了。不知是他自己的“领悟”,还是受到了“恩主”的点拨。

还有一位陈砚秋未曾深入接触过的进士,名叫王劭,就是那位被绸缎商刘家招婿的寒门子弟,今日也受邀在列。他显得颇为沉默,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听着,脸上带着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当有人问及他未来的打算时,他低声道:“但凭朝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