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谨慎的渗透(1 / 3)

皇佑二年的深秋,汴京城的银杏叶铺满了御街。杜衍案后的朝局表面平静,暗地里却暗流汹涌。仁宗皇帝病体稍愈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将朝政交由太子监国,自己退居深宫养病。这一决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皇城司值房内,炭火盆驱散着秋寒,却驱不散众人心头的阴霾。赵明烛将一份密奏在火盆中焚毁,灰烬在空中打着旋儿。

\"陛下密旨,文昌阁一案暂缓查办。\"赵明烛的声音低沉,\"太子新立,朝局未稳,不宜大动干戈。\"

陈砚秋默然看着飞舞的灰烬。这几个月来的生死搏杀,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同僚,难道就这样轻描淡写地画上句号?

薛冰蟾轻声道:\"不是结束,而是转入暗处。陛下密旨中还说,让我们'暗中观察,待时而动'。\"

崔月隐从太医署带回消息:\"陛下今日精神稍好,私下召见我,问起香料之事。我据实以告,陛下沉默良久,只说了句'朕知道了'。\"

墨娘子的情报更值得玩味:\"近日多家书铺在暗中收购与星象、科举相关的古籍,出价奇高。买主都是生面孔,但付款用的都是江南钱庄的银票。\"

陈砚秋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陛下明面上叫停调查,实则让我们转入暗处。而对方也在积极准备,收购古籍可能是在为甲子年的'星枢移宫'做准备。\"

赵明烛在地图上标出新的监控点:\"既然明刀明枪不行,我们就暗中布网。墨娘子,你负责市井情报;冰蟾继续研究星象和机关;崔先生留意宫中动向;砚秋...\"

他看向陈砚秋:\"你我要演一出戏。\"

次日早朝,赵明烛当众呈上辞表,以\"办案不力,有负圣恩\"为由请辞皇城司使一职。满朝哗然。更令人惊讶的是,陈砚秋也同时请辞国子监编修之职。

太子在辅政大臣的建议下,准了赵明烛的辞呈,但挽留陈砚秋。经过一番推辞,陈砚秋最终接受降职,调任秘书省校书郎——一个清闲但可接触宫中典籍的职位。

这出双簧戏成功地让文昌阁放松了警惕。暗哨回报,多家与文昌阁有牵连的商铺近日重新开业,沉寂多时的诗社也开始活动。

陈砚秋在新的职位上谨言慎行,每日埋首整理典籍,暗中却记录着借阅特定书籍的人员名单。他发现,有几个宗室子弟频繁借阅星象类书籍,其中以赵允弼最为积极。

\"赵允弼是太宗皇帝曾孙,平日以风流才子自居,没想到对星象如此热衷。\"陈砚秋向赵明烛汇报。

赵明烛如今以养病为名,住在城西的一处别院,实则继续指挥皇城司的暗中行动。

\"赵允弼...\"赵明烛沉吟,\"他的母亲是西域回鹘公主,与香料贸易颇有关系。\"

薛冰蟾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她在整理大相国寺的藏书时,找到一部唐代的《星官秘要》,其中记载着\"辅星\"的奇特属性:\"辅星暗则文运衰,明则文运昌,然过明则主文脉旁落。\"

\"文脉旁落...\"陈砚秋深思,\"这意味着如果辅星过亮,文脉可能会被非正统势力掌控?\"

崔月隐则从另一个角度提供证据:\"我查阅太医署的记载,发现每逢科举之年,失眠、癫狂的学子就会增多。以往以为是压力所致,但现在想来,可能与星象影响有关。\"

十月初一,秘书省组织秋祭大典。陈砚秋作为校书郎参与筹备,发现祭典流程与墨池祭有微妙相似:同样要焚特殊香料,同样要诵读特定经文,同样要在星象最佳时辰举行。

祭典当日,太子首次以监国身份主祭。陈砚秋注意到,当祭祀进行到高潮时,赵允弼悄然离席,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