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崇文调卷(2 / 4)

正当。

赵明烛深知其中关窍,他沉吟片刻:“调阅档案,需经崇文院提举官批准,理由需充分。你我联名上书,以皇城司协查连环命案、需核对历年相关人事及地方记录为由,或可一试。只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崇文院那帮学士、提举,多是清贵文官,向来对我等‘天子鹰犬’颇有微词,恐不会痛快应允,甚至可能暗中作梗。”

“即便万难,也须一试。”陈砚秋语气坚定,“这是目前最可能找到突破的方向。对手越是害怕我们触碰过去,我们越是要把过去翻出来,晒在日光之下!”

翌日,一份措辞严谨的公文由赵明烛与陈砚秋联署,正式递往崇文院。公文申明,为彻查近日接连发生的官员身亡、投毒、纵火等重案,涉及可能的历史积弊,恳请调阅自真宗朝末期至仁宗宝元、景佑、康定年间,与川蜀路、江南东路、两浙路科举事务相关的部分档案,包括但不限于:考官名录与考语、中式试卷抽样存档、地方学政关于科举事宜的奏报副本、以及相关审计复核文书等。

公文送出后,便是焦灼的等待。皇城司的触角虽广,却难以直接伸入那文人雅士汇聚的清贵之地。赵明烛动用了些人脉,从侧面打听崇文院内部的反应。

反馈很快传来,果然不出所料。崇文院提举官、翰林学士承旨宋庠(字公序)对此事颇为不以为然。据闻,他在接到公文后,对左右笑道:“赵明烛一武弁,懂什么文书档案?陈砚秋一新进小子,莫非欲效法当年‘乌台诗案’之辈,于故纸堆中罗织罪名耶?查案自有开封府、刑部,何须动我国之典册?”

阻力不仅来自高层。负责具体档案管理的是崇文院下设的“管勾三馆秘阁公事”厅,主事的是几位积年老吏,这些人深谙官场进退之道,最懂得看上官眼色行事,也更懂得如何用繁琐的规章程序来软抵抗他们不欢迎的要求。

足足等了三天,崇文院的回文才慢悠悠地送达皇城司。回文用语客气,却透着疏离与推诿。大意是:调阅档案之事,关乎旧制,须谨慎。所请调阅之档案年代久远,卷帙浩繁,且部分档案因年深日久,或有虫蛀霉变,正在清理晾晒,不便即刻调阅。请皇城司明确所需查阅之具体卷宗编号、事由及确切年份,以便“酌情办理”。

这便是在踢皮球了。档案目录浩如烟海,若不亲至架阁库查阅总目,如何能提供具体的卷宗编号?这“酌情办理”四字,更是留下了无限拖延的空间。

“混账!”赵明烛接到回文,气得险些撕了那精致的笺纸,“这帮穷酸腐儒!国家养士,竟成了他们搪塞公务的倚仗!”

陈砚秋却相对平静,他早已料到此事不会顺利。“赵兄息怒。他们越是拖延,越证明此路正确。他们想用程序将我们挡在外面,我们便按他们的程序走,但要走得比他们更快。”

他再次提笔,根据记忆中的零星信息,尽可能详细地罗列了一批可能相关的档案编号和大致事由,虽然不可能完备,但足以显示他们的认真与确有所指,而非盲目索要。

第二次公文送出后,赵明烛决定亲自前往崇文院拜会。他换上正式的官服,带着几名精干亲随,直奔位于左升龙门外的崇文院衙署。

崇文院建筑宏大气派,飞檐斗拱,弥漫着书香与墨香,与皇城司的肃杀氛围截然不同。往来官吏皆宽袍博带,步履从容,言谈低声,看到赵明烛这一行甲胄鲜明、气势迫人的武官,无不侧目而视,眼神中带着好奇、警惕,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提举官宋庠果然以“公务繁忙”为由,并未亲自接见,只派了一位姓钱的勾当官(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出来应付。

钱勾当官四十余岁年纪,面皮白净,说话慢条斯理,滴水不漏:“赵大人,非是下官等有意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