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崇文调卷(1 / 4)

暗夜的警示,如同浸透冰水的鞭子,抽打在陈砚秋和赵明烛的脊梁上,带来刺骨的寒意,却也激起了更为执拗的怒火。对手不再隐藏于迷雾之后,而是将狰狞的爪牙探到了皇城司的门槛内,进行赤裸裸的威胁与构陷。这非但未能令他们退缩,反而像在滚油中投入了一把冰渣,炸裂开的是决绝的斗志。

那份伪造的受贿“证据”被赵明烛当场封存,作为对手罪行的又一铁证。皇城司内部的清查雷厉风行地展开,那名失踪狱卒王五的画像与海捕文书连夜发出,通往城外的各条水道陆路被悄然布控。然而,无论是王五,还是那夜窗外发出警告之声的人,都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杳无踪迹。对手的狡猾与对汴京地下通道的熟悉,远超想象。

值房内,灯烛彻夜未熄。陈砚秋面色沉静,但眼底布满了血丝。他面前铺开着“青蛟帮”账簿的抄本、那些绘有邪异符号的纸片,以及关于川蜀银鞘案、金明池宴中毒案、乃至更早的江南贡院旧案的零星记忆碎片。

“他们在害怕,赵兄。”陈砚秋的声音因为缺乏睡眠而略带沙哑,却异常清晰,“‘青蛟帮’是弃子,王五是随时可以牺牲的卒子。他们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切断线索,正说明我们逼近了真正致命的东西。这东西,绝非一两个帮会、一两次谋杀那么简单。”

赵明烛按着腰间佩刀的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皇城司内部的背叛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怒与耻辱。“巧石坊的线索断了,邓文原那老狐狸这几日称病不出,府邸戒备森严,抓不到任何把柄。‘明尊会’的窝点人去楼空……他们似乎总能快我们一步。”

“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清楚,哪些是关键。”陈砚秋的目光落在那些邪教符号上,又缓缓移开,“这些鬼蜮伎俩,或许是烟雾,或许是某种标识,但核心,一定还是科举。川蜀的银鞘、汴京的毒宴、被灭口的吏员、甚至可能包括当年的江南旧案……所有这些,最终都指向一个能够通过科举攫取巨大利益,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这个体系的庞然大物。”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记忆带来的微光:“我记得,宝元元年,川蜀路秋闱后,曾有一封御史台的奏疏抄本,提及录取名额与地方荐牒之间存在异常,但后被批‘查无实据’而留中。景佑三年,江南东路的贡举档案中,有一批试卷因‘誊录潦草’被要求重誊,时任转运使却以‘时限已至’为由强行放榜,其中三名中举者后来迅速投靠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吕相门下的官员……这些散碎的记录,当时看来或许只是官场寻常弊病,但若串联起来……”

赵明烛眼神一凛:“你是说,关键可能藏在过去的档案里?那些被他们以为早已湮没在故纸堆里的东西?”

“不错。”陈砚秋重重点头,“每一次操作,无论多么隐秘,总会留下痕迹。考核的记录、官员的调动、试卷的样本、士子的诉讼副本……这些文书最终都会归档。若真有一个庞大的网络运作多年,必然会在崇文院的架阁库中,留下虽经掩饰却并非无迹可寻的脉络。我们需要调阅旧档,尤其是川蜀、江南等地,以及涉及某些特定年份、特定人物的科举关联文书!”

崇文院,乃帝国文脉所系,集天下图籍册府之所。其下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总称馆阁,不仅储藏浩瀚如海的书籍,更是国家最重要的档案中枢。自太祖皇帝以来,历朝历代的诏令、奏章、人事档案、财政记录、科举试卷副本、地方呈报……凡涉及国政运行之文书,皆定期归档于此,由专门的官吏负责看守、整理、编目。这里的每一卷档案,都可能承载着一段被尘埃掩盖的真相。

然而,调阅崇文院的档案,绝非易事。其管理森严,制度繁琐,远非寻常衙署可比。尤其他们所要调阅的,多是涉及敏感人事和地区科举事务的旧档,更需层层审批,理由必须充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