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老吏悬梁(1 / 4)

皇城的朱红宫墙在夏日骄阳下灼灼刺目,马车内的气氛却冰冷如窖。

赵明烛与陈砚秋一路无话,各自沉浸在巨大的疑虑与压力之中。官家突然召见,是韩似道恶人先告状后的兴师问罪?还是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宫门深似海,天威难测,每一步都可能踏错,每一句话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引路的内侍面无表情,脚步匆匆,穿过一道道宫门,最终却并未引他们前往通常接见臣子的紫宸殿或垂拱殿,而是拐向了较为偏僻的崇政殿西庑的一间暖阁。

阁内陈设清雅,冰鉴里散发着丝丝凉气,驱散了些许暑热。仁宗皇帝赵祯并未身着朝服,只一身赭黄常服,坐于榻上,面色略显疲惫,手中正翻阅着一本奏疏。御前大太监阎文应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

“臣赵明烛(陈砚秋),叩见陛下。”二人依礼参拜,心中忐忑。

“平身吧。”仁宗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他放下奏疏,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最终落在陈砚秋脸上,“陈砚秋,琼林宴上的事,朕听说了。受惊了。”

“臣不敢。未能护得李进士周全,臣有愧。”陈砚秋谨慎回应。

仁宗轻轻叹了口气:“金明池畔,天子眼前,竟出此等骇人之事,实乃国之不幸。韩相公与朕言道,此案牵涉甚广,恐非皇城司一力能担,提议由御史台与三法司共审,朕,准了。”

赵明烛心头一紧,忍不住开口:“陛下,此案皇城司已……”

仁宗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朕知道你们已尽力,也有所获。但正因为有所获,才更需谨慎。韩相公所虑,亦非全无道理。”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然,国之刑狱,重在明察秋毫,而非仓促定论。移交,是为了更‘周全’地查证。”

陈砚秋心中一动,隐约捕捉到了官家话语中一丝微妙的平衡之术。他并非完全倒向韩似道,或许只是迫于宰相的压力和“程序”上的正当性,不得不做出移交的姿态,但言语间又似乎暗示着对皇城司之前调查的某种默许,以及对“周全查证”的期待。

“陛下圣明。”陈砚秋躬身道,“臣等必定竭力配合御史台与三法司,以期早日查明真相,告慰逝者,安定人心。”他这话说得漂亮,既表示服从,又将“查明真相”放在了前面。

仁宗点了点头,似乎对陈砚秋的态度颇为满意,又看向赵明烛:“明烛,你性子急,朕知晓你办案用心。但此案关系朝廷体面,涉及科场清誉,务必要‘依法’、‘依理’,不可操切,明白吗?”

“臣……明白。”赵明烛咬牙应下,知道这是陛下在点醒他,也是在保护他,硬抗只有死路一条。

“嗯,”仁宗略显倦怠地揉了揉眉心,“你们下去吧。涉案一应物证卷宗,仔细移交,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退出暖阁,直到远离了宫廷范围,赵明烛才猛地一拳砸在身旁的坊墙上,墙面灰粉簌簌落下。

“‘仔细移交,不得有误’!陛下这是……!”他胸中憋闷,几乎难以自持。天子的平衡术,对他们这些具体办事的人而言,却是最大的枷锁。

陈砚秋相对冷静,低声道:“赵兄,陛下有陛下的难处。韩似道以宰相之尊施压,陛下不可能明着回护我等。但陛下最后那句‘仔细移交,不得有误’,或许另有一层意思。”

赵明烛看向他:“你是说?”

“让我们‘仔细’,或许就是默许了我们之前做的‘手脚’。只要明面上过得去,暗地里……”陈砚秋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皇权默许下的暗度陈仓,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出路。

赵明烛眼中重新燃起一丝火光,深吸一口气:“走!回去‘仔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