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派遣士兵与教官团去奥斯曼帝国,还有个意外的好处——可以让那些在国内无所事事、整天想着向北方复仇的退伍军官们有事可做,避免他们在南方煽动民粹情绪。
战争已经结束十二年了,但仇恨的种子还在许多人心中发芽。把这些人送到遥远的近东,或许能消耗掉一些过剩的战争热情。
....
奥斯曼帝国。
苏丹穆拉德五世与历史上的命运截然不同,一直到1877年,他依然坐在奥斯曼帝国的宝座上。
原本的历史进程中,他的叔叔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惨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导致他精神崩溃,无法理政。在米德哈特帕夏等人的主导下,伊斯兰教长老再次发布教令,以其精神不健全为由废黜了他。他的弟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拥立为新苏丹。
但在这个世界线上,事情有了不同的转折。1876年政变后,阿卜杜勒·阿齐兹并没有死在托普卡帕宫的密室里。在英国人的精心安排下,这位前苏丹被秘密护送至伦敦。官方说法是:阿卜杜勒·阿齐兹患有多种疾病——心脏衰竭、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需要前往英国接受最好的医疗。维多利亚女王甚至亲自致信表示关切,承诺为这位“尊贵的客人”提供皇家医师的治疗。
这个安排让穆拉德五世免于目睹叔叔的死亡,也就避免了那场致命的精神崩溃。
虽然他的性格依然软弱、敏感,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但至少他没有疯。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傀儡苏丹——拥有合法性,但没有实权。真正掌控奥斯曼帝国的,是发动政变的大维齐尔米德哈特帕夏。
米德哈特帕夏是个精力充沛的改革家,五十出头,留着精心修剪的胡须,眼神锐利而充满抱负。在英国人的全力支持下,他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奥斯曼帝国宪法》,这部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明确规定苏丹的权力必须依据宪法条款行使。宪法建立了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成员由苏丹任命,为终身制;众议院成员则由各省间接选举产生。宪法还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至少在纸面上如此——并确立了部长负责制。
这可以说是奥斯曼帝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尽管许多保守派大臣和宗教人士在私下对此咬牙切齿。
英国对这位大刀阔斧改革的大维齐尔非常看好。英国驻奥斯曼帝国财政改革委员会主席切尔斯伯爵与他交往甚密,两人几乎每周都要会面数次,讨论从税制改革到铁路建设的各种议题。在这两位的密切合作下,英国基本上从头开始帮助奥斯曼帝国重建军队。
英国的军事援助是全方位的。
首先,大批英国军官被派往君士坦丁堡和各省军区,担任教官和顾问。这些军官从最基础的队列训练开始,重新塑造奥斯曼陆军。
其次,英国帮助建立了十多所现代化的军官学校,课程包括战术学、炮兵学、工程学,甚至还有英语课——因为所有的新式装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
第三,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英国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了最新式的马提尼-亨利步枪、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以及配套的弹药生产线。
根据切尔斯伯爵发回伦敦的电报,如果有五到十年时间,奥斯曼帝国在米德哈特帕夏的领导下,国力至少可以翻一倍,能够抵御俄国和奥地利人更长时间的进攻。当然,他也不指望奥斯曼帝国能真正击败两大帝国的联合进攻——那是痴人说梦——但只要能多给这两个国家放血,战争时间越长越好,英国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毕竟,陷入巴尔干泥潭的俄国和奥地利,就没有精力威胁英国在印度和地中海的利益。
上述的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运作。
但是,时间不等人。
维也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