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线列战术在新式武器面前,就像是把士兵送上断头台。”——阿尔布雷希特大公,记于1863年3月15日,美国东部战线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报告传回欧洲后,立即引发了奥地利军界的震动。弗朗茨亲自审阅报告后,将其定为军官教育的必修教材,并强令全国军队上下学习其中的内容,甚至要求参加识字教学的普通士兵也要学习其中几章。报告中的核心观点是明确而尖锐的:线列战术已经过时,军事改革必须立即进行。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奥地利军队中仍然存在大量执着于传统战术的老派军官,他们顽固地认为线列冲锋是军队纪律与勇气的体现,是战场上的“荣耀象征”。
对此,弗朗茨下令凡是执着于传统线列战术的老古董们,都会被送到美国的战场上,亲眼见证一下在新式武器面前,旧式战术造成的残酷,士兵们伤亡率飞增,如果这还打动不了他们,那可以跟南方邦联商量一下,让老古董带着一个营冲锋一次。
这些人有部分退缩的,但还是有很多真的选择实战,直接上战场,卡尔·冯·班德上校带着冲锋了两次,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就算是前装步枪,射程、威力、和射速都相较于1815年和1848年大幅提高了,其中还有的如加拉斯少将,直接不幸被子弹击中额头去世了。
加拉斯和其他几位军官的死成为军队内改革派与保守派争论的转折点——这一悲剧鲜明地证明了旧战术的致命缺陷。
回国后,弗朗茨还是给他举办了葬礼,毕竟也算是为了帝国的军事发展用生命的代价做出了贡献。
经过这几个月的争论,最终奥地利进行了诸如分散队形与散兵战术、强化火力与协同、增加战术机动性、壕沟战与防御工事、改善士兵训练与士气、将更多的指挥权下放到基层指挥官等一系列改革。
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但杀死他,只需要一枚子弹或者一发炮弹就行了,所以现在奥地利的主流军事思想变成了保证军队有生力量和打击敌方有生力量,而这,最好的辅助其实是火炮。
帝国在奥撒法战争之前,一个军通常配备16-20门火炮,而独立炮兵团则拥有24门火炮。
经过改革,现在一个军会配备28-32门火炮,独立炮兵团则拥有36-48门火炮,数量增加了1.5-2倍,但火力至少增加了2.5倍以上,这都得益于之前克虏伯先生发明的新式钢材后膛炮,与传统的青铜或铸铁炮相比,克虏伯钢炮管更加坚固耐用,不易因过热或重复使用而损坏。
军级和师一级单位主要是78.5毫米和88毫米炮,有效射程:约2000-2500米,最大射程:约3500米,实际射速:每分钟5-6发。
同时配备4门120毫米要塞攻城炮用于用于攻城和要塞防御,而独立炮兵团则基本上没有78.5毫米炮,最基础的就是88毫米火炮,120毫米榴弹炮和115毫米臼炮等各种型号都有,以确保在不同作战环境中都具备充足的火力。
火炮种类、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马匹的使用数量的增加,在运输汽车还没有发明的年代,马匹是主要运力,而且在各个殖民地,马匹更是主要的使用牲畜,治安战什么的都靠这个。
奥地利的马场可能有着100万匹的各式各样的马在养殖和培育中,不过这种情况大概再过几年就会改善一下,因为最新的汽车的心脏-原始引擎已经发明出来了。
尼古拉斯·奥托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先生联合发明的四冲程引擎在1862年底,在弗朗茨的金钱支援下,在林茨附近试制成功,弗朗茨直接奖励了20万弗洛林给这个研发团队,并准许他们会享有百分之15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