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有把握吗?”王教授观察着沈良的表情。
“说实话,压力挺大的。”沈良合上文件,“不过我会尽力。”
“好,就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王教授满意地点头,“咱们不搞虚的,技术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你知道这个项目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吗?”
沈良跟着站起来,望向窗外的厂房:“应该很重要吧。”
“何止重要。”王教授的声音有些沉重,“现在我们的钢铁产量虽然不低,但质量和效率还差得远。连铸技术是关键,可是国外对我们严格封锁。”
“所以只能靠自己。”沈良接话道。
“对,只能靠自己。”王教授转过身,眼神坚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组建这个团队。你的连铸机模型让我看到了希望。”
沈良心里一动。看来王教授对那个模型的评价确实很高。
“王教授,我想问一下,这个项目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哪里?”
“问得好。”王教授重新坐下,“难点很多。首先是结晶器的设计,要保证钢水能够均匀冷却。其次是牵引系统,速度控制必须精确。还有就是整个系统的协调配合...”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画着草图。沈良仔细听着,偶尔提出几个问题。
“你的基础理论很扎实。”王教授赞许地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谢谢王教授。”沈良谦虚地说,“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习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王教授收起图纸,“明天我带你去车间看看,先熟悉一下我们现有的设备。”
“好的。”
“对了,住宿的问题安排好了。就在院子里的招待所,条件虽然简单,但还算干净。”王教授想起什么,“晚上有时间的话,我带你认识一下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走出办公室,沈良的心情复杂。这个项目的技术难度确实很高,但正是这种挑战让他兴奋。凭借前世的记忆,他知道连铸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是他的优势。
但同时他也明白,不能表现得太过突兀。必须循序渐进,让技术创新看起来像是自然的思考结果。
招待所是一栋二层小楼,房间不大但设施齐全。沈良收拾好行李,躺在床上思考着明天的安排。
窗外传来隐隐的机器声,那是车间里连夜加班的工人们。在这个年代,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大家都在拼命努力。
沈良想起了那个钢铁厂,想起了张师傅和老李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厂里的改进工作进展得怎么样。
第二天一早,王教授准时来接他。今天的目标是参观车间,了解现有设备的情况。
“我们现在有一条小型的连铸生产线,”王教授边走边介绍,“虽然规模不大,但基本原理都有体现。”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操作着设备。沈良看到了熟悉的场景:钢水从中间包流入结晶器,经过冷却后被牵引系统拉出。
但是,设备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明显不如后世的标准。很多操作还需要人工干预,效率和质量都有提升空间。
“小沈,你觉得这套设备怎么样?”王教授问道。
沈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慎重地说:“整体思路是对的,但有些细节还可以优化。”
“比如呢?”
“比如结晶器的冷却系统,水流分布不够均匀。还有牵引速度的控制,波动有点大。”沈良指着相应的部位。
“你观察得很仔细。”王教授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些问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