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交接工作。
他把这段时间的所有技术改进资料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改造细节和注意事项。
特别是那台连铸机的技术参数,他更是反复核对,生怕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老沈,你这是要把家底都交出来啊。”车间主任老李开玩笑说道。
“这些东西留着也是留着,不如让更多人受益。”沈良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道。
实际上,他心里很清楚,这些技术在未来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真正的核心技术,还在他的脑海里。
但即便如此,这些改进措施对现阶段的钢铁厂来说,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周五下午,车间为沈良举办了一个简单的送别聚会。
老工人们拿出自己珍藏的烟酒,轮流敬酒话别。
“小沈啊,到了北京别忘了我们这些糟老头子!”老师傅张德福醉醺醺地说道。
“张师傅,您这话说的。”沈良举起酒杯,“没有您们的指导,我哪能有今天?”
“屁话!”张德福摆摆手,“你那些新点子,我们这些老骨头哪里想得出来?”
其他人纷纷点头赞同。
这几个月来,沈良展现出的技术能力确实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信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不管怎么说。”沈良站起身来,“能在这里工作这几个月,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这话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
在这个普通的钢铁厂里,他重新找回了对技术的纯粹热爱。
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对把事情做好的共同追求。
聚会结束后,沈良独自回到宿舍,开始整理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好整理的,来时一个包,走时还是一个包。
倒是这几个月积累的技术资料和笔记,装了整整两个文件袋。
他把这些资料仔细分类,准备明天一并交给接替他工作的同事。
夜深了,宿舍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隔壁工友的鼾声。
沈良躺在床上,脑海里回想着即将开始的新工作。
大型挖掘机项目,这在他原来的时代确实是个标志性的技术突破。
他记得,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挖掘机,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
而现在,他有机会参与甚至主导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些激动。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
技术封锁、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困难。
不过这些困难,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既然老天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就要好好把握。
星期一一早,沈良背着行李来到车站。
令他意外的是,王厂长和几个车间同事都来为他送行。
“一路顺风!”王厂长紧紧握住他的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谢谢厂长!”沈良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火车慢慢启动,沈良透过车窗看着渐行渐远的钢铁厂。
那里的烟囱还在冒着白烟,机器轰鸣声依然不绝于耳。
这个曾经给了他重新开始机会的地方,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
沈良拿出陈建军给他的资料,仔细研读项目的具体情况。
大型挖掘机项目代号“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