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温度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咦?”小王惊呼一声,“怎么升温这么快?”
280度,300度,320度...
赵大山也愣住了:“这...这不对劲啊。”
沈良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收敛了表情。不能表现得太明显,要让别人觉得他也很意外。
“可能是改造起作用了。”他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
350度,380度,400度...
车间里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这升温速度太快了吧?”
“以前升到400度要多长时间来着?”
“至少四十分钟,现在才二十分钟不到!”
张处长眼睛亮了,快步走到沈良身边:“小沈,这是怎么回事?”
“应该是燃烧效率提高了。”沈良尽量保持淡定,“改变了燃烧室的角度,热量更集中。”
450度,480度,500度...
省科委的研究员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数据。他的表情从最初的漠然变成了专注,现在已经是震惊了。
“升温速度比理论值快了一倍多!”他喃喃道。
沈良心里暗爽,但脸上还是保持着适度的惊讶:“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炉温继续攀升,很快就到了目标温度600度。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时候温度会开始波动,很难稳定。
但今天不一样。
温度表的指针稳稳地停在600度,几乎没有任何波动。
车间里彻底安静了。
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温度表,生怕看错了什么。
“这...这怎么可能?”老工程师李科长推了推眼镜,“温度这么稳定?”
“误差不超过2度。”研究员的声音有些颤抖,“这个精度已经达到了进口设备的水平!”
张处长激动得脸都红了,一把拍在沈良肩膀上:“好小子!你这是给咱们厂争大脸了!”
沈良谦虚地笑笑:“运气好而已。”
“什么运气!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张处长兴奋地转身对其他领导说,“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才!”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4号炉的表现堪称完美。不仅升温快,温度稳定,连能耗都比原来降低了15%。
小王兴奋得手舞足蹈:“师父,您太厉害了!这简直是奇迹!”
“别激动。”沈良摆摆手,但心里其实比谁都高兴。
测试持续了整整一天。温度控制精准,能耗大幅下降,就连炉子的使用寿命看起来也会延长不少。
晚上,车间终于安静下来。
张处长拉着沈良到办公室单独谈话。
“小沈啊,说实话,你这个改造方案是怎么想出来的?”张处长点燃一支烟,“我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事。”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其实就是在图书馆看到一些资料,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来的。”
“什么资料?”
“国外的一些技术期刊,还有苏联的一本工业手册。”沈良随口编着,“主要是启发了我对热力学循环的理解。”
张处长似懂非懂地点头:“那些外国期刊我也看过,怎么就没你想得这么深?”
“可能是角度不同吧。”沈良笑笑,“我比较喜欢从基础原理入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张处长越聊越兴奋。他已经开始考虑把这个改造方案推广到其他炉子上了。
“小沈,你准备一份详细的技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