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就高了。”
小王似懂非懂地点头,但眼中的崇拜之情更浓了。
一周过去了,沈良的改造方案逐渐成型。他要做的改动看起来不大,但每一处都很关键。
调整燃烧室的角度,改变进风口的位置,还要在炉壁上加装几个导热片。
“这些改动真的有用?”小李有些怀疑。
“试试就知道了。”沈良信心满满。
他开始动手改造。先是燃烧室,需要重新砌砖。这活儿技术含量高,必须精确到毫米。
赵大山亲自上阵,带着两个年轻工人一块一块地垒。沈良在旁边指导,时不时还要亲自动手。
“这里再往左一点。”
“角度不对,重新来。”
“好,就是这样!”
几个人忙得满头大汗,但干劲十足。
车间里其他工人也会过来围观。有的好奇,有的质疑,还有的暗地里摇头。
“这小子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
“就这么几个小改动,能有什么用?”
“等着看笑话吧。”
沈良听到了这些议论,但没有在意。他知道,成功会为自己正名。
三天后,燃烧室改造完成。接下来是进风口的调整,这个相对简单一些。
但导热片的安装就麻烦了。这些导热片是沈良特别设计的,形状古怪,安装位置也很特殊。
“这玩意儿真的能导热?”小王拿着一片铁皮问。
“当然。”沈良接过来,仔细检查,“关键是位置要准确。”
他在炉壁上做了标记,每个导热片的位置都不能有丝毫偏差。
安装过程很费劲,几个人轮流上阵,用了整整两天才完成。
改造工程进入尾声,但最关键的测试还没开始。沈良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张处长这几天没少来车间转悠,每次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怎么样,有把握吗?”
沈良每次都是同样的回答:“放心,不会让您失望的。”
但他心里其实也有些紧张。理论上这些改动应该有效果,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实际运行。
第十天,改造工程全部完成。4号炉焕然一新,虽然外观上看不出太大变化,但内部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了。
“可以点火了。”沈良深吸一口气,“师傅,准备测试吧。”
赵大山点点头,开始准备点火。其他工人也围了过来,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改造到底有没有用。
张处长也来了,还带着几个厂领导。省科委的研究员也赶到了现场。
气氛有些紧张,所有人都盯着4号炉。
沈良表面平静,但手心已经出汗了。他知道,这一刻将决定自己在厂里的命运。点火的那一刻,车间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橘红色的火焰在燃烧室里跳跃,沈良紧紧盯着温度表上的指针。30度,50度,80度...
“温度上升速度正常。”赵大山在旁边报数。
沈良点点头,但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仪表盘。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升温容易,关键是能不能稳定在目标温度。
120度,150度,180度...
围观的工人们开始小声议论:“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啊。”
“是啊,跟以前差不多。”
张处长皱着眉头,显然也有些失望。这个改造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但沈良知道,真正的变化刚刚开始。
200度,220度,2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