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赵俣十几年的布局(2 / 8)

nbsp;夜间无月时,唯有各船悬起的灯笼在黑暗中连成光带,罗盘指针稳定指向东北,船工依“过洋牵星术”校准方位——甲板上的牵星板与水浮法指南针交替使用,确保不偏离预设航线。

    三日后两支船队先后抵达流求。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流求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大几十万常住人口的宝岛。

    流求此时已非昔日荒蛮模样。

    西岸自淡水溪口至打狗港,连绵百里皆成沃野。赵俣下旨督造的堤堰将溪流引作灌溉渠,渠畔稻田如碧毯铺展,间或有桑麻田与甘蔗园错落,农人多是从东南地区迁来的农户,他们头戴斗笠在田间劳作,田埂上时有驿马疾驰,送递着各屯垦区的收成文书。

    沿溪谷而上,可见夯土筑成的屯兵堡,堡墙插着“福建路经略司”的旗帜,堡外市集渐成规模,贩夫走卒用带着闽粤口音的官话叫卖,竹编摊位上摆着瓷器、丝绸、玻璃制品、轻工业品、各种各样的食物,烟火气已与内地县城无异。

    北部淡水港与南部打狗港已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淡水港北岸的造船厂占去半座山坳,巨型木构棚屋连绵数里,棚下架着数十艘正在建造的海船——最长的一艘宝船已近完工,工匠们正用绞车将柚木桅杆竖起来。

    港口内泊着十余艘货船,有的正在卸载从泉州运来的各种各样的货物,有的则装满琉求产的稻米与蔗糖,准备驶往浙江路,码头上的吊车(由水力驱动的简易滑轮装置)吱呀作响,搬运工扛着货箱穿梭,岸边的官署墙上贴着船匠招募告示,墨迹未干便围了数十个精壮汉子。

    此时,流求全岛人口已逾六十万,多聚居在西岸平原与港口周边。朝廷在淡水、打狗各设一县,县城内筑有文庙与算学馆,学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