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京对赵俣的雄才大略由衷钦佩,深知其判断力、决断力远超常人,在战略规划、朝堂掌控等方面难以企及。面对赵俣的雷霆手段和精准眼光,他会时刻保持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或欺瞒。
不过,赵俣的能力强归强,但精力有限,需要蔡京处理政务、协调百官,这也为蔡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蔡京在遇到赵俣之前,三起三落,凭借科举出身的优势、行政能力以及对权力的敏锐嗅觉,在新旧党争中反复摇摆,通过依附不同势力、结交权贵,逐步从地方官员攀升至中央核心圈,为后来成为宰相奠定了基础。
直到遇到了赵俣,坎坷了很多年,蔡京终于等来了皇帝的青睐。
自从登基,赵俣就开始重用蔡京。
等到原来的宰相章惇,因为年迈致仕,赵俣便将蔡京给提拔为宰相。
蔡京的“春天”终于来临了。
但是,当宰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赵俣的宰相。
赵俣重视制度与效率,蔡京可在完善律法、整顿吏治、发展民生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借助赵俣的权威推动实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只是赵俣往往掌控核心权力,蔡京虽位高权重,却需时刻把握“度”——既不能因碌碌无为被罢免,也不能因功高盖主遭猜忌。因此,蔡京会刻意收敛锋芒,在关键问题上“留有余地”,比如在军事、外交等赵俣亲自掌控的领域,多以执行而非决策为主,避免与赵俣形成权力冲突。
赵俣能力强,意味着对臣下的要